到底是盛情难却,江苏选出了一位代表,又硬塞给谢道庸一个活,叫他跟着一同去上海——可以不赴京,但上海的那场会却是不可缺了。
谢道庸咬着腮帮子应下了,在江宁住了小半月,又要跟人一同到上海去。他在火车上和张謇在一个车厢,两人面面相觑双双无言,到最后张謇到底是没忍住,问了一句:“衡翁对立宪到底是怎么想的?”
谢道庸对张謇倒没什么关子好卖,便直言道:“这天下一日还是爱新觉罗的,一日就不成。”
张謇道:“英国光荣革命时,皇族还是那个皇族。”
谢道庸笑了笑:“他们是因为内因,而我们是外因,只要那帮满人对中国人还有绝对领导权,这事就不可能成。”
张謇怔了一下,没说话。
谢道庸看了一眼他的表情:“我知道你的想法,季翁,你不想改朝换代,对吧,所以才要发起这个请愿活动,这世上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很多,可共同点却只有一个,我不说你也能知道,这个点,咱们大清没有。”
张謇笑了一声:“现在不要命了?”
谢道庸哈哈地笑了起来:“季翁难道是忠于大清的?”
张謇反问道:“那衡翁是忠于什么的?”
谢道庸垂下眼睛:“我忠于明主。”
张謇饶有兴致:“哦?”
谢道庸道:“日本搞君主立宪,是他们的天皇主动提起的,英国搞君主立宪,是他们的国民已经发展起来,主动与皇室谈判的,衡翁啊,你说大清有什么?皇室专政,国民愚昧,迫于列强压力才要立宪,暂且不提这立宪的用意在何处,我只问你一句,还权于民,大清眼下的民,你敢还吗?”
张謇没有说话,因为他也意识到了问题出在哪里。
谢道庸叹了口气:“天下简直没有比老百姓更好糊弄的人了,他们是能载舟覆舟,可随便给一点儿甜头就将命里苦全忘了,书生们倒是喊得响亮,可真正抄起家伙来反抗的又有几个呢?革命党到现在连划江而治都还没做到呢。”
张謇慢慢笑了一下:“衡翁,我与你相识十载,头一次听你这番论断,你看得这样通透,若是入世,恐怕要成载汗青的人物。”
“我不成,季翁才是载汗青的人物呢,我这么说可不是恭维你,”谢道庸摆手笑道:“我只是看得透罢了,但天下这么多能人,看透的何其多。前朝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我只知而不行,其实与不知也没什么分别。”
张謇继续道:“既然自知弱在哪,为何不想办法弥补呢?”
谢道庸似乎被他问住了,半晌没有说话。
张謇向前倾了倾身:“衡翁,你还要在这个国家生活,若你告诉我你马上要移民去做寓公,那我定然半个字都不再讲。”
谢道庸轻轻叹了口气:“季翁,我马上就要五十了。”
张謇立刻道:“我已经五十,马上就要六十了,我四十多才考中状元,在官场里倾轧了几年,爹又去世了,回乡三年,回来老师被革职了,衡翁,你与我可不同,你的老师是李中堂,你看看盛杏荪的今天,难道一点儿都不羡慕?”
谢道庸连连苦笑,一副招架不住的样子:“季翁的口才真是一等一,这么一番话下来,真教人无言以对。”
张謇道:“我没有要与跟你争辩。”
谢道庸连声道:“知道知道,衡翁济世之心拳拳可表,可惜看错了人,我心意已决,多说也只是徒废口沫,而且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没有什么雄心壮志,黄土盖到胸口,该安安分分准备进棺材了。”
张謇道:“我比你还大几岁,照你这么说,黄土都已经盖到我脖子里了。”
“这可不能比,你还有心思,我却是什么心思都没了,”谢道庸道:“季翁日后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我愿意给你做个幕僚,但冲锋陷阵的事情……我还是派我们家侄子去吧。”
张謇没料到他会忽然说这句话出来,不由一愣,紧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我看你老贼是贼心不死,还惦记着给侄子铺路。”
谢道庸两手一摊:“我没有儿子嘛,只能依靠侄子了,唔,兴许还能靠靠侄女婿。不是我自夸,我们家大姑爷可是个人才,眼下正在上海,季翁若是有兴趣,我可以安排你们见上一面。”
不巧的很,他们到上海的时候,陈暨却已经回扬州去了,他在电话里语气惋惜,解释道:“与我母亲商议聘礼来着……”
谢道庸一下恍然大悟,眼下临近十月,而陈暨十一月就出孝了,生生拖了三年,成婚一事的确是再慢不得:“你好好准备,不用赶着回来,这可是大事。”
陈暨笑着称是,又道:“关于婚礼,我倒有个想法,打算先来探探叔父的口风,请您帮着参谋参谋可行不可行。”
谢道庸“啧”了一声:“小子改口改的倒是利落。”
陈暨笑了起来:“没问您要改口红包,您就赶紧应了吧。”
谢道庸大笑:“好好,贤婿,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我想在上海办婚礼,”陈暨道:“办新式婚礼。”
谢道庸怔了一怔:“什么?”
陈暨将这新式婚礼与他说了一遍,都是些西洋规矩,较之传统婚礼删去了不少流程,谢道庸听得频频蹙眉,最后道:“是不是太……简单了一些?而且你二人都不信教,为什么要拜洋人的菩萨?”
陈暨道:“只是新奇好玩罢了,排场倒是不会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