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唐开国功臣英国公徐积的孙子徐敬业,因不满皇太后武氏废中宗帝位,大肆残害李唐皇室子孙,与另外几名同他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以匡复庐陵王为名,起兵造反。
武则天闻讯,即令大将军李孝逸领兵去讨伐徐敬业。几番交战,徐敬业兵败高邮,逃到润州一带时,又遇上追兵,情知难以走脱,便割断战袍,划破手指,将举兵之前,托军中纪室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檄文书在战袍上,交给了跟在他身边的儿子炎,嘱咐儿子万万不要忘了自己是李唐氏的子民,不要辱没了祖宗的名誉。并给儿子改名为承志,意思是要儿子继承他的遗志。
徐承志在他父亲托负的几名幕宾豪客的保护下,开始了逃亡,历尽艰险,连番奇遇,与忠诚于李唐皇室的义士豪侠们一起,向着匡复李唐社稷的目标奋勇迈进……
李唐圣国开朝。经高祖、太宗、高宗三位圣贤君主,历武德、贞观、永徽、显庆四年号,近五十年光景,至中宗皇帝登基即位,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
怎奈,花无常红,月有盈缺,世事变幻无定。中宗在位,专横的武太后垂帘听政。玩弄权术,中宗生性温和仁厚,行政治国亦是循规蹈矩,谨遵彝训,不和那雄情万丈,野心勃勃,专横跋扈,觊觎皇位的武太后心意,未及一载,废为庐陵王,贬去了房州。
武太后掌权执政,一味尊崇自家亲族,骄纵酷吏,荼毒李唐子孙。朝中文武大臣,稍不中意,轻则贬逐远疆,重者抄杀满门。武太后又以体察民情为由,于皇宫之外,置铜匦四口。一曰:延恩,二曰:招谏、三曰:伸冤,四曰:通玄。不论官民,不分士庶,皆可投书。由此,告密之风大兴,更兴起了一批以索元礼、周兴为首的酷吏,这些酷吏掌控着京都的司刑衙门,大肆捏造假狱冤案,朝中重臣良臣相继锒铛入狱,使得朝中文武官吏人人自危。偌大一个金銮宝殿上,只剩下一个擅弄权术,踌躇满志的泼妇和一群利欲熏心,营私舞弊、功勋卓着的奸臣恶党。
这时可惹恼了一位豪杰,乃是开朝功臣英国公徐勣之孙(太宗皇帝曾赐予英国公徐勣国姓,故而又称李勣),眉州刺史徐敬业。
徐敬业因事连坐,左迁为岭南柳州司马。同一事连坐的还有几个人。他们是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温,其弟周至県県令徐敬猷被免了官。
以上这些人年轻有为,忧国忧民,不甘寂寞,执着于仕途功名。由于一同遭贬,心存不满,秘密聚结于扬州,众口一词谴责武太后垄断朝政,认人惟亲。一致认为该找个名目闹上一把。于是议定了一个‘奉还庐陵王显大政、匡复李唐社稷’的榜题,揭竿而起,招兵买马,举兵勤王。
事情一干起来,个个精神抖擞。不多时日便集兵数万,各路英雄汇萃。拥徐敬业为首领,统辖三军兵马,魏思温为军师,辅佐敬业。设置了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国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封匡复府上将,亲任扬州大都督。要与神州洛阳宫廷一较雌雄。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布告檄文于天下,宣布义举。檄文曰:“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微寒。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大篇文字、针字锥词,直把武太后骂了一个体无完肤。
武太后听报徐敬业在扬州举兵造反,震怒非常。欲在徐敬业势力未壮之前将其消灭。旋即颁旨,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三十万大军前去讨伐。
徐敬业建军之初,连战连胜,攻下了润州几座城池。但是,三十万官军迅速赶到,直抵江都。徐敬业心浮气躁,欲趁势盛与刚刚赶到的官军一决高下。却因不受魏思温之策,误从薛仲璋之计。连遭官军之挫,义军军心涣散,连连溃退。徐敬业虽亲自率领兵将上阵杀敌,终究未能扭转劣势,后又中了敌军火攻之计,大败亏输,直被官兵追赶到润州。时,手下兵将死伤枕籍,仅剩不足千人。
徐敬业眼看大势已去,回天无数,便将跟在军营中的儿子徐炎叫到身边,割下一块袍襟,划破手指,将所讨武氏檄文书于袍上,连同一柄祖宗传下来的匕首一块交与儿子,叮嘱儿子道:“你今后改个名字,叫承志。长大以后,务必继承父志,保主上复位,匡复社稷。”又写下一封血书交给儿子,道:“此信你日后送到陇右节度使史伯伯处,他向日同我交好,刻下虽有举兵勤王之意,因兵微将寡,未敢妄动。将来带头起兵讨武的必是此人。此外,淮南节度使文隐和河东节度使章更两位,向日你都见过的。他二人都是忠诚侠义之士,我儿日后遇到困难,可以去投奔他们……”
叮咛未尽,追兵已近,敬业含泪道:“我儿你要记住,男子汉就算颈血溅地,不可以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个是屈膝于自己瞧不起的人。第二个是不可改变志节,辱没祖宗。”言罢,即唤来四名精壮偏将彭仝、朱横、赵达、魏江,又四名忠诚老家臣邓如哲、石靖、冯劲松、陆剑夫,托孤于这八个人,保护公子,暗暗奔逃。
徐敬业率领残余兵将与追兵又激战数场,不幸被偏将王那相刺死。其余党多被擒捕下狱。其兄徐敬功带领家眷逃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