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队作战主要是靠个人武勇,末将承认王统制您勇力过人,可是小队作战胜利再多也无法改变战局,大兵团作战能力才是关键。敢问王统制一句,如果现在给你一万骑兵,你有把握打赢两万金军的骑兵吗?”,吴璘冷笑道,他的无条件服从只是针对上级,对同僚他可没那么客气。
王德哼哼了几声,最后还是气馁地低下了头,统领大兵团能力不足是他最大的软肋,这儿的人都是行家,他可不好意思睁眼说白话......
吴璘则继续说道,“如果条件许可,以骑制骑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但我们大宋无论是战马数量、质量,还是官兵骑术的精熟程度,都与金贼根本没法比,而且我们的将领也缺乏指挥大兵团骑兵作战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妄谈什么‘以骑制骑’,不是空谈误国是什么?”
赵旉暗暗点头,历史上岳家军的骑兵数量与质量都是南宋诸军第一,但也不能单纯依靠骑兵打败金军骑兵。而现在金军骑兵的精锐程度可比历史上的绍兴十年前后要强得多,就更加不可行了......
王德无话可说,但与金军作战经验更为丰富的王彦则指出了“叠阵”一个无法回避的缺陷,结阵太慢。而吴璘却辩解道,他的“叠阵”在能够克制骑兵的诸多阵型中,结阵已经是最快的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总比散兵应战要强吧?
这时岳云也说话了,他说神武后军采用的“撒星阵”似乎可以借鉴,但吴璘却认为那对士兵的勇气要求太高,而他的“叠阵”只要士兵受过严格训练就可以了,门槛要低得多。
不过“撒星阵”的点子还是提醒了吴璘,他后来从军中挑选出三千多名(因为卫军前身本就都是精兵,所以选出三千多类似“背傀军”的精锐并不难。)勇力俱佳的战士组成了一支尖兵,身披重甲,手执巨斧,专破金军引以为傲的重骑兵,很好地弥补了“叠阵”的不足。
虽然吴璘觉得“叠阵”结阵已经很快,但赵旉却发现它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首先,两侧的拒马搬运困难,不妨使用战车来代替,只要在车身上安上阻止敌骑靠近的长矛,效果绝不逊于专门的拒马桩。
听到这个主意,吴璘非常振奋,不过战车需要马匹牵引,这对缺马的南宋军队来说却是个很大的难题。不过赵旉倒觉得没必要求全责备,手推车也一样可用,关键是有轮子移动起来肯定要比没轮子的快,吴璘一想也是,自己未免太贪心了,一时间也不禁哑然失笑。
不过这倒是启发了赵旉,战车需要马力始终是个问题,如果能用人力就好了。于是自行车很快就被赵旉想起,那不但可以部分代替骑兵加快步兵行军速度,而且还有三轮车这种变种能够用于运输。
但是钢制链条与齿轮传动装置在宋代几乎没有以较低成本制出的可能,而且没有充气的橡胶轮胎会使得车辆阻力大增,靠人力是否能够踏得动实在很令人怀疑。再说,三轮车依然具有马拉战车的弱点,即动力装置暴露在最前面,很容易遭到攻击,而且还忒不结实,赵旉也只能慢慢想办法了......
演练仍在继续,赵旉暂时放下了关于战车的心思,他很快发现,步兵结阵速度最大的限制因素,还是阵中兵士到位的快慢,只要有几个慢吞吞的家伙,全军都会受到影响。看到这一幕,赵旉不禁想起了近现代军队的队列操练,立刻抽出十个人进行试验。
赵旉将“向左(右、后)转”、“立正”、“向左(右)看齐”等口令教给大家,为此还不得不普及了左右和角度的概念,花费了不少时间。只是“稍息”、“坐下”等指令却由于冷兵器时代的官兵身着铠甲而无法应用,稍显可惜。
随后赵旉又教给大家“齐步走”和“跑步前进”的概念,与“立正”等口令一样,他都是先自己示范(很不标准的示范)一下,让士兵们进行模仿,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但他却从其中找出做得最标准的几位,拉出来再次示范,然后反复多次,直到出现非常接近解放军的军姿为止。
然后赵旉又让士兵们照着学习,表现最差的要挨鞭子;等大家都学会了,再从小队开始进行现代的队列训练,表现最差的小队要集体受罚;就这样,逐步增大规模,直到全军都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卫军看上去就像是脱胎换骨一样。
吴璘身为南宋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将,立刻就意识到纪律性的提高对他的“叠阵”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千人规模的“叠阵”结阵速度就加快了不止一倍,再考虑到他早就想到的一些阻滞敌骑的手段,可以说就算是没有准备的遭遇战,敌人也根本别想有空子可钻了。吴璘现在对赵旉“神童”的名声已经毫无怀疑,而且还大有“闻名不如见面”之感,本就无比忠诚的他从此更是对赵旉唯命是从。
有了队列训练的辅助,“叠阵”的威力在训练时就已经令人惊叹。以步兵克制骑兵的传统阵型是前排的长枪作为主要杀伤力量,而弓弩只是辅助,但前排伤亡较大后,枪阵将难以维持严密,所以难以应对激烈的战斗,而女真骑兵的坚忍(蒙古骑兵的坚忍更多表现在长途行军上,因为有马奶子酒这种方便食品,而且蒙古马也不挑食,但在不休息的情况下连续作战的能力却远不如巅峰期的女真骑兵,这一点从历史上大昌原之战八千蒙军被四百女真骑兵击败就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