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海因茨蓝道考虑了一会儿,就给隆美尔发电道:“我建议将部队分成两部份!”
“上帝!”隆美尔回电:“你怎么还在想着将部队分成两部份!”
“不,将军!”海因茨蓝道解释道:“我的意思是分出一支小部队对玛海拉玛实施佯攻。你知道的,如果中国装甲团在外面,那是否意味着玛海拉玛的防御十分薄弱?另一方面,我希望能通过对玛海拉玛的佯攻将中国装甲团逼出来!”
隆美尔那边沉默了一会儿,就回电道:“不错的主意,可以试试!”
海因茨蓝道受到隆美尔的支持不由欢欣鼓舞,当下就让海森堡组织起一支由五十辆坦克在三十余门火炮的掩护下向玛海拉玛发起进攻。
炮弹很快就一排排的朝玛海拉玛倾泻而去,像往常一样,这些炮弹都是为坦克的进攻扫清地雷的。
“终于来了!”乔恩望着在炮火后隆隆往前开的坦克,扭头对艾布纳说道:“不知道中国人有没有考虑过这情况?”
艾布纳看到德军进攻的坦克群前开着几辆4号坦克,不由有些紧张。因为4号坦克的前装甲达到80厚,这都超过了英军步兵坦克“玛蒂尔达”和“谢尔曼”坦克的前装甲,同时火炮又是75的,与“谢尔曼”76口径反坦克炮不相上下。
但艾布纳关心的不是敌我坦克间孰优孰劣,而是玛海拉玛缺乏合适的反坦克装备。
确切的说,是整个英军包括美军都缺乏合适的反坦克装备。
这主要是由于英、美等国缺乏步兵反坦克装备的认识他们总以为战争还是像一战时期那样的堑壕战,再加上德国又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不能拥有坦克,于是就想当然的以为在战场上步兵不需要反坦克装备敌人的坦克上来,只要派上自己的坦克就可以了,步兵反坦克那还不是找死?
但实战往往与想像是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德国的坦克可不是用来在堑壕战中掩护步兵呆板的对防线发起进攻,他们是用坦克发起“闪电战”,也就是深入敌后不断穿插包围攻击敌人薄弱处。
直到当时号称“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在德国的“闪电战”面前轰然倒下,欧美各国才醒悟过来,匆忙为步兵研制反坦克炮。
美军型反坦克炮就是在这背景下生产出来的,它是受非洲战场上高射炮打坦克获得成功的启发,将9型762高射炮改装成反坦克炮只不过没有合适的炮架,重新设计生产炮架又来不及了,于是就使用2型榴弹炮的炮架拼凑。
这样拼凑出来的玩意显然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美军9型高射炮的穿甲能力不足,1000米的距离上只能打穿73的装甲,500米的距离上打穿115的装甲。
也就是说,它如果面对德军四号坦克的话,必须在800米左右才能发挥作用。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毕竟德军在非洲战场上的四号坦克也不多,再加上有“谢尔曼”坦克等配合,5型反坦克炮还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然而型反坦克炮用的却是榴弹炮的炮架。
榴弹炮一般是位于二线对前线步兵实施远距离炮火支援的,所以基本不存在目标大不大的问题,所以炮架重一点、高一点无伤大雅。
但反坦克炮却是在前线与敌人坦克硬碰硬的,一般情况下是要求质量轻、炮架低矮,这样几个步兵可以推动转移,炮架低矮可以使其目标较小不容易暴露。
反坦克炮却恰恰相反它有161米高,重达221吨,不管放哪都是“高大威猛”而且必须依靠汽车或是装甲车机动。
于是,5反坦克炮的使用者往往会出现悲催的一幕:“为了将它布署到阵地,司机要一路冒着冰雹般的子弹和炮火,玩命似的狂飙。就算他能幸运的将反坦克炮布署到位,还得希望敌人注意不到这个16米高、22米宽的蠢家伙”
抱着这样的担心,艾布纳就沿着交通壕一路小跑进中**队构筑的工事,接着找到了团指挥部里的吴宇航,问道:“上校,你是不是该与张将军联系了?”
“什么意思?”吴宇航问。
“我的意思是说”艾布纳说:“敌人已经对玛海拉玛发起了进攻,那么张将军的装甲团也该有所动作了吧!”
吴宇航笑了笑,回答道:“不,艾布纳上校。这很明显只是敌人的佯攻,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我们的装甲团引出来!”
“我知道!”艾布纳回答:“可是我们没有有效的对付敌人四号坦克的武器,坦克和绝大多数的反坦克炮都被张将军带出去了,留在玛海拉玛的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家伙!”
艾布纳说的“中看不中用的家伙”,指的就是美式反坦克炮。
“我们有火箭筒不是吗?”吴宇航朝放在身边不远的叠成几箱的火箭筒方向扬了扬头。
“火箭筒?”艾布纳吃惊的望着吴宇航:“你们就打算用那玩意来对付德国人的4号坦克?”
“为什么不行呢?”这回轮到吴宇航觉得奇怪了,接着心下就不由一惊,难道是数据有误?火箭筒无法击毁4号坦克?
后来吴宇航才知道艾布纳并不是这个意思。
火箭筒当然可以击毁4号坦克,它使用的锥形大威力10穿甲榴弹的穿深为100,不要说是4号中型坦克了,就连虎式重型坦克都有被其击毁的纪录注:这是在美军攻打西西里岛的一个战例,不过后来发现这枚火箭弹是碰巧射中虎式的观察孔。
艾布纳之所以会对吴宇航打算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