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中就是另一个新的教学花样了,学校已经放学,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必须留下来,不许走,留下来做什么?
留下来背课文!
一个班级四个组,四个组里面取四个组长。收作业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一个组里面两个列,一个列取一个小组长。监督值日生打扫卫生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一个长方形课桌,木质,坐两人,每前后两个桌子,四个人,四人为一团体,班主任说,这是“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里面又有一个学习小组组长。而每天放学监督其他三个人背书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三个学生背书给这个学习小组组长听,然后学习小组组长背书给小组长听,小组长背书给组长听,最后四个组长汇合后,组长最后再背给当前学科的科代表听,科代表则直接找科任老师背。
不管好生差生,背不好被统计了名字的学生要被留下来,继续背,但这次不是背给自己的上司听了,而是直接对着老师背,机会只有这最后一次,要是再背不好就要回去抄课文,不论是长是短都要抄三遍,第二天拿给老师检查。
基本上好生背的不太好的时候,也会很容易的被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而差生就……
今天的任务有两个,都是“长皮书”,“长皮书”就是学生到了初中才接触的“长形新型教材”,比如红色本本的“英语”,还有五花色地“思想品德”,只有这两种教材是“长皮书”。
思想品德与小学的语文板书又有不同,小学的老师会把每个段落的板书写的满满一黑板。再用蜘蛛网一样的线条将所讲地重点并联起来,当讲完的时候,板书也正好结尾,整个课文从头到尾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一步到下一步都会清晰明了。
学生嘴里的“抄板书”,就是指的语文课上的这些“结构”。如果一堂课讲不完,就会有学生互相借着抄板书的现象出现,甚至是学生去买教师用书,提前把该堂课地所有板书全部抄下来。
每次学生买的笔记本都尽量选择长方形,而且一定要大,因为没有任何一名学生能够预知语文老师下个课文的板书要写多复杂,要写多长。
翻开任意一名学生的笔记。他们的开头一笔绝对都是写在页面左方,然后从左往右抄写,横跨两个篇幅到右边结尾。笔记全部都是两页为一整体,看的时候必须要两页一看。他们会根据老师一开始起手在黑板的位置,粉笔书写地大小来在脑袋里面勾勒整个板书地整体大约形状。
要是老师一开始写在黑板左边中间,那么学生绝对是清一色的在自己笔记本的左边中间处写下同样地开头。要是老师的字稍微小一点点,那么学生就会让自己的字在笔记本里面尽自己所能的放小。
如果遇上自己判断失误。导致整体结构根本写不上老师写下的新东西。这就到了考验学生脑筋的时候了,由于绝对禁止使用涂改液,(据说是教育局的规定。使用了就要扣分。实际上是害怕学生在唯一正规的卷子上涂改名字达到作弊地目地,因为这个正规的三面六页试卷是唯一把名字班级写在最左边地试卷。而教育局的这个话到了地方,就变成全体学生绝对不准用涂改液,修正带也不行)基本上学生们都会选择从其他的本子上撕下页面进行填补,再死命花着心思用双面胶或者透明胶进行“无边缝”处理,为的就是能整洁美观。
除了课堂笔记本,还有抄写歌词本,寄写贺卡本。同学寄语本。爱画画的还有自己的小漫画速写本,每一个本本可都是他们自己的秘密。都是他们的爱好,他们的羞涩,还有他们的拿手绝活!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学生特别牛特别大,里面的东西特别多的原因之
当然这也是老师检查学生学习,也会去检查笔记的原因。
每一本笔记翻开,都是学生的心血和猜想,就算是差生,抄的东西偷工减料,也会在结构上,整体的书面构造上,无可挑剔。
而到了后世,吴思嘉就根本没听说过老师会去检查学生笔记。还有那些内容五花八门的本本,自古流传下来的绝活,估计也就是在吴思嘉这一辈人手里断了香火。
因为没有彩色的教材,思想品德是首次在书里面主动填写了重点的教科书。不知是不是政府有心无心,在这个塑造学生世界观的时候,它是当时所有教材里面唯一一个把每个重点都用“粗体黑字”直接表现出来,而其他文字依旧普通形式的书本。
对于思想品德科的学生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明摆着告诉你重点”的所有粗体黑字背下来,按照一个大点里面几个小点,每一点是什么,全部都要背下来。当时称呼这个行为叫做“背黑字”。而到了思想品德考试,“三面六页”试纸,就只要有本事把会背的黑子对应题目都写下去,90分以上基本十拿九稳。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老一辈人对后世的学生老是苦口婆心的说“政治要学好靠的是什么?不就是靠背吗?”而学生就会对老一辈人嗤之以鼻的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此时吴思嘉就拿着红色长皮书——英语咿咿呀呀的对着学习小组长卞宜背第一节课文。岩在对自己招手,自己还急着去和已经背完课文的同学或者其他班级的人打乒乓球呐!
“不行!”卞宜扫了门口的张岩一眼,后者讪讪一笑,然后…眨眼间逃的没影。
“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