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淮回到江河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抚恤死伤的弟兄。战死的弟兄,其家属每户先抚恤十两,之后每月仍发三两津贴,只要江河帮不倒就永远发。伤残的弟兄先发放六两抚恤银,后续治疗费用全部帮里出,还能动弹的继续在帮里干些零碎活,津贴在原基础上加五成,不能动弹的就回家修养,津贴也加五成。
之后,他开始大规模扩充江河帮。现在江河帮总舵有三千不到帮众,秦书淮计划再招收五千余人,使总舵有八千人马。至于外地分舵的几千江河帮人,因为常年在外,而且都是齐晋等人带出来的,秦书淮几乎没怎么接触,所以他不敢轻易用,就依然让他们驻扎在外地。
通过武林大会和己巳之变,如今的江河帮如日中天,早已是武林中首屈一指的顶尖帮派。招人的消息一出去,一时间武林人士趋之若鹜,江河帮总舵门口几乎天天排着长队,连青乌镇的饭馆、客栈都天天爆满,几乎被武林人士占领了。
报名的人多,江河帮招人的要求自然也提高了。以前是没根基的也能进,现在筑基境三等以下的一律免谈。就算你上了筑基境三等,那还得看你资质,资质不好的也一律不收。现在能入帮的,普遍都在玄通境**等的样子,比这高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不少已经玄通境圆满了。
秦书淮这几天在忙着积极重整江河帮,而朝廷那边也没闲着。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赵率教在得知建奴大军到达石门寨东北方向二十余里外后,决心孤注一掷,集全城七千守军倾巢出动,冒险前往阻截,以此为袁崇焕大军赶上来争取时间。
未时,赵率教部于途中遇到一直埋伏在石门寨附近的六千建奴骑兵阻击,双方随即展开大战。赵率教不敌,其身中两箭,全军损失惨重,却仍率军死战不退。
未时三刻,袁崇焕一万五大军赶到,随即加入战斗,形势彻底逆转。袁崇焕指挥有方,逐渐完成对这六千骑兵的合围。
申时,在得知六千精骑被围后,皇太极不顾范文程弃车保帅的建议,带大军前往增援。
申时三刻,皇太极率三万厮卒、六千主力赶到战场,不但解了被围的精骑,而且再一次扭转了战局,使明军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
申时六刻,尾随在皇太极后头的祖大寿五千大军赶至战场,终于止住了明军颓势。
申时七刻,从迁安等地赶来的八千援军抵达战场,加入了战斗,使明军渐渐重新掌握了战场主动。
这是自萨尔浒以来明军与建奴的最大一次规模的野战。此役,建奴总计先后投入三万厮卒,一万二主力。而明军先后投入了两万五关宁军、一万大同和宣府军,堪称史诗级的大战。
大战持续了两个多时辰,从下午战至天黑。此时建奴的三万厮卒已经崩溃,降的降跑的跑。这些厮卒本就是以汉人奴隶、朝鲜族奴隶以及部分蒙古奴隶构成的,自然不会像后金人那么卖命。而且即便他们想卖命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能坚持一两个时辰才崩溃已是非常难得了。
乱了的厮卒不但冲乱了建奴主力的阵型,而且极大地动摇了军心。自遵化一役以来,建奴败绩不断,早已没了往日的自信。尤其是在横岭大败、河西务大败以后,士气接连遭受重挫。如今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源源不断的明军重兵围剿,士气更是跌到了极点。
而明军在几次大胜后,发现建奴原来也不过如此,自信心和士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爆发出了比往常更强的战力!
此消彼长,明军的优势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了。
失去了厮卒当炮灰的皇太极很快被明军包围,知道大势已去的他立即决定趁夜突围。
酉时二刻,皇太极丢下一堆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的厮卒和部分主力,在夜色的掩护下顺利突围,带着三千余骑往北逃去。袁崇焕在得知他突围后,立即派祖大寿带五千精骑猛追。
在遵化城外,双方又展开了一次接触战,各战损一千多骑兵后方才脱离。
皇太极此时身边只剩下了两千余骑,这时候要是再进遵化就是作茧自缚了,只要袁崇焕率大军围住遵化,便有一百种方法灭了他。深知这一点的皇太极在汇合了城内一千多守军后,立即往大安口方向狂奔而去。
此役,从战果上而言,双方平分秋色。建奴三万厮卒全部战损(一万多逃亡,一万多被俘),主力战损九千。而明军这边,关宁军伤亡一万八,大同和宣府军伤亡七千多,三万五的大军仅剩下一万余人。
但从战略上而言,明军完成了阻击建奴的预定目标,彻底奠定了己巳之变的胜局,迫使皇太极不得不率数千残兵撤出关外,保住了京畿的富庶之地不受劫掠,粉碎了皇太极通过劫掠来缓解国内经济、粮食危机的企图,可以说取得了完胜。
这次大胜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也在于,它给了各地农民军予以沉重一击,显示了官军强大的战斗力。
这样的战果,已经足够袁崇焕将功折罪了!在给朝廷的奏报上,向来好大喜功的他赫然题上了“石门大捷”四个大字!
不过,自负的袁崇焕也展现出了谦虚的一面。在大胜当晚,他便修书一封,热情洋溢地颂扬了秦书淮一番,信中甚至写道:无将军之奋起、之奇谋、之赤胆,绝无我大军今日之大捷,将军堪为我大明之中流砥柱也……
这其中一部分是出于想和秦书淮这个皇上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