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71年5月25日的巴拿马之战,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具争议也是影响颇具戏剧性的战役。胜利者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失败者也并非毫无所得,甚至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还因此走到了转折的起点。各中是非曲直,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战前战争态势
c.e.71年5月8日,经过精心准备的zaft军在进攻地球联合军总部——阿拉斯加的作战中中计,被独眼巨人系统暗算,损失了绝大部分部队。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地球的驻防部队被严重的削弱。其在地球的战略态势是虽然在各地战场的第一线依旧保持着对联合军的巨大压力,但是后方已经中空,如同一个吹得非常鼓的气球,一旦对手在某一方面实施断然打击必将引起总崩溃。如果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思考,此时的最佳选择就是迅速的收缩战线,以节省兵力。然而zaft的决策层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从直布罗陀基地抽调部队,补充卡潘塔力亚部队的不足——强行发动对联合军巴拿马基地的进攻。
就战略价值来说,直布罗陀基地远远大于卡潘塔力亚,作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门户,它扼守着欧洲的咽喉地带,插入环大西洋地区,连接着非洲大陆。大西洋联邦历来视大西洋尾自己的内湖,是绝对的国防警戒圈,zaft占据直布罗陀将一把尖刀插入了大西洋联邦的心脏地带,同时还将欧亚联邦最富饶的环地中海地区置于军事打击的前沿,自开辟非洲战线以后,又成为支援非洲战场的重要补给纽带。与ad时代纳粹德国的北非战场不同,由于控制了直布罗陀,zaft军同时威胁了美、欧、非三个地区的联合军,并将他们相互割裂,迫使联合军不得不以庞大的兵力防守广袤的战线,处境是首尾难顾,异常狼狈,而zaft军则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地位。zaft之所以能以少数兵力所向披靡,原因就在于他们占据有态势上的绝对优势,令联合军的数量优势完全无法发挥(防守消耗兵力巨大,进攻则部队被分割再三个隔绝的地域不利于集结和协调)。
卡潘塔力亚基地所处的位置就远远不同了,这个地方历来诸侯林立,即使是早年的重组战争所引发的地区合并浪潮依然未能影响它,所以这个地区的情况可谓错综复杂,特别是有像奥布这样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国家,因此双方在这一地区的行动历来是小心翼翼,避免刺激这些“重要的中立国”使他们倒向对方。同时卡潘塔力亚建立在最坚定的盟友——大洋洲联合澳大利亚的国土上,因此这个地区与其说是战区,倒不如说是zaft军最为稳固的后方,他们隔着南太平洋地区的岛国和北回归线以北的地球联合军对峙着。
由此可见,以阿拉斯加战役后zaft的状况,此时更应该加强直布罗陀基地的力量,因为这里承受着更大的军事压力,而且一旦直布罗陀基地基地崩溃,则整个zaft军在西半球的战线都将会土崩瓦解。随之卡潘塔力亚基地就将处于三面包围的态势。而zaft所要进攻的巴拿马基地,由于是联合军最后的宇宙港口,因此集中了大量主力部队,特别是装备相对精良的大西洋联邦的部队。万一作战失败,哪怕是占据陷入僵持,都将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二、战前nt的帕特里克.扎拉议长不能不说是一位具备军人和政治家双重才能的领导人。进攻巴拿马基地无疑是非常冒险的,甚至可以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自古出险棋者必定洞悉“胜”、“败”、“敌”、“我”、“得”、“失”。凡能游刃此六点者,必定是能挽大局的人。
阿拉斯加战役的失败,对于的打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由于战役是由以扎拉议长为首的主站派提出了,那麽战役的失败将给以克莱因派为首的主和派打击整个主战派集团提供绝好的机会。到那时克莱因派只要通过“惩办过失军官”把军队里的主战派军官清除干净,控制军队以后必然是“逼宫”,迫使主战派的领导人扎拉议长引咎辞职,取得政权后就是用行政手段,把政府里的主战派官员一个一个换掉。总之,一切都对主战派大大的不利。然而,扎拉议长毕竟不是一般的庸才,而是一个拥有很强政治手腕的人物,几乎就在阿拉斯加战役开始前的5月5日,克莱因派进行了一次拙劣的盗窃行动——“自由高达强夺事件”,由于可爱的女神拉克斯无意中在监视器里留下了“免冠照片”,结果形势窘迫的扎拉议长抢先一步,把叛国罪的大帽子砸在了全体克莱因派的头上,接着所有阿拉斯加战役的责任也就“顺理成章”的由克莱因派“承担”,结果,原本是主和派杀手锏的阿拉斯加战役,却成了他们的坟墓,也许应该怪“女神”拉克斯太大意,但是扎拉议长的狠手,也是不服不行。
虽然大规模的清洗确立了扎拉议长的准独裁的地位。但是,阿拉斯加战役的失败也是不争的事实,此时整个对于战争的前途无不感到迷茫,长此以往,民众终究会对扎拉议长感到不满。同时,各地的联合军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对zaft的各处基地发动进攻。危机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不过这个时候,联合内部也由于大西洋联邦在阿拉斯加出卖欧亚联合的行为陷于混乱和内讧中,因此多多少少给争取了一点时间。
三、zaft军的战役决策
单纯的防守是不可能摆脱被动的局面,要打破对手的威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