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张温就吩咐下刘杲未来任务:张温分给刘杲三千五百郡国兵,合刘杲本部,共五千人。然后以赵岐为长史,以破羌校尉刘杲为副,屯兵安定郡,负责泾水一带战线。
赵岐,字邠{bin}卿,京兆长陵人。这人也是东汉传奇人物。赵岐妻子是马融兄长之女,但是赵岐却因为马融的外戚身份,非常鄙视马融,不肯与他相见。而后,赵岐又得罪中常侍唐璜,不得不逃亡天下。中平元年,黄巾骚乱,灵帝刘宏大肆召选有文武之才的故刺史、二千石。赵岐因此,被征为议郎,参议国事。这次张温出兵西羌,因为赵岐熟知三辅情势,便令他为安定长史。
之后,张温又令孙坚驻防长安,自己亲率大军,集结美阳城,与董卓等人汇合。
此处暂且不提,且说刘杲这一线。
安定郡辖八县,西北邻北地郡,正西是陇西郡,东南便是三辅之地。用后世地图来讲,安定郡,差不多就是被宁夏、陕西夹住的那块突起之地,西北眺银川,西连兰州,南望西安。
在汉世今日,安定郡是防备羌胡、匈奴、鲜卑骚扰司隶的第二道防线。在地理位置上,安定郡隔绝北地胡对司隶直接威胁,又因其西连金城郡,北接北地胡,只要安定郡在大汉手中,西羌叛军就不能与并州诸胡、匈奴能串联起事。可谓说,安定郡就是大汉腰斩边疆的一把利刃,只要安定郡稳妥,关西战势就不能威胁中原。
西羌只要能攻破美阳,拔掉汉军直接威胁,那么其下一步,肯定要瞄准上安定八县。
张温当年平定过交州,甚有武略。之所以仅派刘杲率五千人驻防安定郡,一是粮草缺乏,难以支持远路大军补给;二是现在汉军集兵汉阳,西羌无暇攻击安定;三是,刘杲年幼,恐不能任事,这也是为何张温便把刘杲发配安定郡,并让赵岐这样官场老人,前来稳定局面。
刘杲率军行路间,发现张温委派来的三千五百郡国兵里,竟有十多位五十岁以上的郡国老兵。刘杲这才想起,大汉郡国兵年岁上限是六十,郡国兵中有五十多岁的老人,却也正常。只是,这样的老迈的兵卒,还能列阵杀敌?
黄巾守卫广宗时,都是强健士卒;董卓所帅骑兵也大都是精锐;刘杲自募兵员时,又是要求老高;宋泓拨给刘杲郡国兵时,又是选取郡国兵中精英,唯恐自家女婿吃亏。说起来,这还是刘杲第一次带领五十多岁的老人上战阵。
刘杲挥手唤来对汉世兵制比较了解的郭闻,指着行旅之中的双鬓斑白的老卒,问道:“这些老弱,也能参与军阵?”
郭闻不知刘杲何意,便简单论述道:“老弱军卒,除非在困难时刻,否然绝不会上阵。这些老卒,从戍军涯数十年,各种经验丰富。他们作战能力或许不佳,但是在帮助主帅训练新兵,磨合部伍,这是最善。”
“再者,在守城时,可令老弱担任警戒;拔城之后,可令老弱临时镇守城池。这些老卒大能处理各种异常危机,甚至比善战精锐更能胜任这些工作。而且,把他们临时尽数抽调出去后,也不会影响军队攻击力度。”
“三者,这些老卒还能缓解当地百姓敌视,并在紧迫之时,还能去押送粮草。若是凡有战争,尽用精锐,一是难以抽出这么多兵力,二是加大民间青壮伤亡。”郭闻详细的介绍一下,为甚军中会有老卒存在。
刘杲舒口气。原来军中老弱,基本上就是辅助兵种。刘杲想起后世流传书籍,凡是描写到战况激烈时,便言“尽发老弱”。原来这种说法是不错,只是后人读时,忽略了这些老弱在平常,一般情况下,是不参与具体兵阵的!
也是因为后世唐诗宋词中那些辛酸的词句,再加上后世意识流历史学家有意无意的舆论引导,乃致后人提起“从军至六十”,就是以为年已六十之老迈,尚需在战场上,与敌拼杀决战。感慨之后,顺便再感叹一句:“封建之压迫之甚,如是哉!”
刘杲在后世研究冷兵器军史时,一直疑惑:“男子四十五以后,力量就开始下滑,至五十岁左右,虽然不至于到‘提不起兵器’地步,但是在战场上,恐怕步伐蹒跚。若是把他们强行拉入军伍,不必说他们浪费庞大的军事支出,单说他们在战场上,就是弊大于利。明智的将军,都知道,军伍整体重要性大于参差不齐的庞大人数,历史上这些将军,都是秀逗了?原来这些老弱,大都是辅助兵力。”
“以前在后世论坛乱侃时,见到‘中国兵弱,六十尚为卒’说法,我还深以为然。可笑我,自己犯了形而上学主义错误,还以为对方无知!这老弱参战,怕是军将之人,为尽量减少军事支出,而作出无奈抉择。”刘杲心中苦笑。
毕竟,中国这庞大国土上,却无力维持过多的职业部队。例如中国历史上最富的宋朝,也为臃兵大为苦恼。而后世共和创基之后,庞大数百万部队,也成为国家肩膀重担,使国家无力投资。直至一减再减,军队从十三军区到十一军区,又到七大军区,军员更是裁员三分之二。后世经济改革之所以顺利进行,这不为人瞩目的裁军,却也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杲虽然理解这些老卒作用,却依然不打算任用。刘杲准备把手下数千士兵,按照后世各种练兵总结,打造出一个超越当今时代,具有初步宏观思想的队伍。而这些老卒,能从大汉帝国无数次战役中存活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