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飘一代”正纠结于两种社会事实之中:要么挺进北上广面对户籍制硬墙,要么退回二三四线城市盘根错节关系网之中。但有一点很明确,他们的参照系与老一辈不同了。
过去,生活选择人,而非人选择生活。今天,“逃离北上广”vs“逃回北上广”,要生活还是要工作,又成两难选择。
“飘一代”用脑选择,用脚投票。“迁徙自由”正成为新世代中国人的普适价值。
2014年2月,零点咨询公司受《中国之声》委托进行了“国民理想工作地”调查,电话随机访问了631名16岁以上的北上广居民,以及其他20个城市1553位居民作为数据补充。调查样本以高学历(45.6)、中高收入者(分别为45.2和36.8)占主导,偏向“白领意见”。
调查结果:上海和北京是“国民理想工作地”,广州正在被抛弃。
上海和北京是“国民理想工作地”,广州则差了一点。
当问及“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最希望去哪个城市工作”时,上海和北京以压倒性的就业优势获得冠亚军,中选比例分别为16.3和12.1,广州虽排名第三,中选率仅为4。
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求职理想地不交叉。
对于已经在北上广就业和生活的人来说,过半(52.4)理想工作地还是在北上广。而在二三线城市人的心目中,二线城市的吸引力超过了北上广。33.3的二线城市公众将二线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超过一线城市10个百分点。20.2的三线城市公众将二线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略高于一线城市(17.6)。
“逃离北上广”是个,逃来逃去还是在北京上海之间打转。
在广州生活的人“逃离”意愿在三城之中最高,43.7的人有此打算,北京的逃离意愿也近四成,而上海受访者留守意愿超过逃离(34.3),49.8的上海受访者即使自由选择也还会留在上海。
虽然北上广三地均有超过三成的人希望到外地工作,但三地“逃离”的首选城市不是北京就是上海,其中北京和广州的首选逃离目的地都是上海,而希望离开上海的人首选工作地是北京(6.3)。
对于二三线城市公众,调查显示,上海的就业吸引力最强(二线城市:11.5,三线城市:9.7);其次则是北京(二线城市:9.7,三线城市:6.5),广州对二三线城市公众的吸引力不足2(想想当初的“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吧)。
广州正在被抛弃?
“城市生活研究院”特别联合腾讯·大粤网,最近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网络调查表明,近半受访者表示曾考虑过离开广州返回故乡,高房价、户籍限制是影响外地人扎根广州的两大主要原因。但在1039名受访者之中,仅有87位受访者表示曾回到二三线城市生活和发展。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广州的优势资源,以及多元、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特性和生活便利性仍是他们首选。
北上广对谁更具吸引力?中低学历者更青睐。
从文化程度上看,随着学历的增长,到一线城市工作的意愿开始下降(越是高学历选择一线城市的越低,奇怪吗?),而到二线城市工作的意愿上升:中低学历者愿意到一线城市工作的比例远超过二三线城市,而高学历者青睐一线城市的比例仅与二线城市相当(26.4)。
要点分析:大城市拼本事(相对地),小城市拼爹(绝对地)。
大城市是永远拿不到的期权,小城市是一张漫长的死亡证。网上一边吐槽逃离北上广,一边蜂拥而至。面对高房价、高物价和歧视性户籍制,活在北上广尊严何处安放?小城市就能获得尊严了吗?谁爸是“李刚”?大城市拼本事(相对地),小城市拼爹(绝对地)。
据国际机构统计,北上广的生活成本已逼近国际一线城市水平,还有无形生活成本,比如亚健康成本,无休止加班,直到心力交瘁。又如焦虑成本:堵车有迟到焦虑,不看报不上网有资讯焦虑,休假有落伍焦虑,单身有婚姻焦虑,结婚有婚变焦虑,买房有降价焦虑,工作有升职焦虑,跳槽有待遇焦虑……但忍过来了,就是胜者。
二三四线城市也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美。房价并不低,信息闭塞,讲圈子,拼爹,升职空间小,工作选择余地小,创业机会更少。
哪里是“国民理想工作地”?不少受访者曾经考虑或者尝试过回家乡发展,但最终发现自己“根本回不去”。回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乡的发展空间太小;三四线城市更加依靠“拼爹”;此外还有“公共文化环境逼仄,精神生活匮乏”等。
结论:年轻的、想折腾的、有文化追求的或拼不上爹的向往北上广。
趋势观察:户口背后的利益和福利正在被剥离,资源和机会扁平化亦是大趋势。
只有中国这样市场化不充分的地方才有北上广问题。户口是中国最贵的纸,挡在外来者面前。但,户口背后的利益和福利正在被剥离,资源和机会扁平化亦是大趋势。
什么是理想城市?城市能否两全其美,既实现梦想,又可安逸生活?能!硅谷在山谷,斯坦福在郊区,牛津、剑桥都在小城,达沃斯在瑞士小镇,偏于一隅,却并不妨碍成为世界创新中心、学术中心、政治中心或其他某类中心。
京津唐城市群其实是北京一枝独大。
中国有三大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相对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