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仔细想了想,说道:“现在主公大胜归来,诸胡丧胆,正是重新恢复北疆屯田的大好时机。”
屯田是什么李归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为何说是恢复北疆屯田李归就不理解了。
荀攸知道李归虽然博学,但是对于很多历史之事却不是十分了解,就为他详细解释了北疆屯田的由来。
自先秦以来,游牧部落的不断南下就是一个让中原各国异常头疼的问题。
到了秦朝,秦始皇派遣蒙恬大败匈奴人,夺得了河套一带,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开始在北方各地尤其是河套一带屯田实边。
但是秦朝迅速灭亡,匈奴人又重新夺得了河套一带的控制权,直到卫青等人北伐成功再次夺回河套。
为了巩固边防,汉武帝在边境一带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堡,实行军屯民屯相结合的实边制度。
历史上最出名的屯田是曹操的许下屯田,但其实西汉在北部边疆的屯田才是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屯田行动。
屯田的范围从朔方郡的三封县开始,沿着黄河一直向西,经过北地郡的灵武、廉县、灵州、安定郡的高平、一直到武威郡的的鹑阴。
这些地方现在由于腾格里沙漠的不断南下都成为了沙漠化十分严重的地区,但在汉代,这里可是水草丰美适宜灌溉的宜农宜牧的好地方。
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汉朝从关东向河套大量移民,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移入河套一带的百姓达到了百万之众。
这些移民扩大了农业生产,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仅仅在银川平原一个地方,后世有名可查的就有光禄渠、七级渠、汉渠、尚书渠、御史渠、高渠等古渠。
他们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银川平原一地,灌溉面积已达公亩约50万亩。
不过到了王莽篡汉的时候,匈奴人再次南下夺取了河套一带,汉人移民大部分逃回了家乡,少部分加入了匈奴,屯田也就荒废了。
到了东汉时期,因为国力不济,一直未能有效地控制河套一带,屯田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直到和帝永元三年(91年),由于窦宪北伐的胜利,汉朝再次夺回了河套一带,才恢复了朔方、西河、上郡三郡。
汉顺帝时再次开始了移民河套一带,试图重新整修西汉的水利工程,让这块富饶之地重现生机。
但是他的行动很快就失败了,原因是匈奴涌入黄河中上游,他们的军事侵扰及游牧行为影响和干扰了这里的屯垦种植生产,水政也随之废弛,许多屯民撤回内地。
面对如此现状,实力不足的东汉政府无可奈何,只得彻底放弃了这一带的屯务和水利建设。
但是朝廷的撤退却不意味着汉人势力的消退。
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田庄经济盛行,河套地区虽处北边,但从田庄经济亦在发展。
实际上东汉河套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就是通过田庄经济的形式进行的。
像王连家就是廉县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这些汉人豪强实力强大,又是连接内地商业往来的关键人物,相对鼎盛时期同样实力大减的匈奴人也不得不和他们妥协共存。
但是到了公元2世纪末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到了灵帝光和七年,汉朝边界大幅度撤退到了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
这一线以北完全被匈奴、鲜卑、羌等各族占有,留在那里的汉人虽然还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体系,河套一带的经济开始急剧衰退。
听了荀攸的解释,李归算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北疆屯田。
但是紧接着他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荀攸为什么这么急着让他恢复北疆屯田。
在李归看来,占据河套的主要意义是为了拱卫边防,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而自己这一次已经彻底打痛了鲜卑人,也极大的震慑了其他的各游牧民族,相信他们短期内是绝对不敢南下的。
现在自己只要守住廉县一线,就可以保证关中的安全了。
而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历史上看非是强盛的大一统时期难以办到,这超出了自己现有的能力呀?
不过他相信荀攸不会故意害自己,就坦然告知了荀攸自己的想法。
荀攸听了李归的疑问哈哈大笑,说道:“主公,您以为历朝拼命想要占据河套单单只是为了占据一个有利的地形吗?不是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马。”
因为马?李归有点吃惊。
在他看来,马也不是啥稀罕玩意,哪地方不长草、哪地方不能养马呢?只要总的数量上去了,总是能从中挑选出一些好马的。
其实他的这种看法大谬不然,因为来到这个世界后他的活动范围一直就是凉州、秦州一带,而这里本来就是中国马匹最多、质量最好的地方。
实际上马不但有品种的优劣高下之分,而且这种分别还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中原地区的马种一般都很低劣,像滇马川马等小型马,用来耕田拉车还凑合,上阵杀敌基本无用。
而北方草原的蒙古马虽然吃苦耐劳但是体型不大,属于中小型马,而且北方游牧民族多数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敌人,要从他们手上得到马匹也不是容易的事。
找遍全中国,实际上只有河曲马这一个马种,是属于大型马种,坐高(即马背到地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