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恪所要写的下一部剧本,就是世界影史排名前五十总有他一席之地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当了老师。
他来到了一个全是“坏孩子”的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放弃管教的,被称之为放牛班,一位老师用真诚和音乐带给他们新的春天。
老师通过真诚的心和音乐渐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内心,一部看完之后很令人感动的教育片...
在夏恪改编的剧本里,设置了这样一所寄宿学校,专收附近所有山区学校普通老师管不了,被开除的学生。
校长是一个总用棍棒教育的老派教师,设置了各种的惩罚措施来管教这些问题学生,但他毕竟不是磁暴步兵那么毫无人性,所以学生们依然敢于反抗,捉弄老师!
众所周知,上学时期老师的终极大招就是:叫家长,可这群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务工,根本来不了。
再加上他们很多人也受长辈思想,认为与其读书浪费时间不如早早进城打工,而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
直到影片主角,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在第不知道多少位老师受不了离开后,来到了这里!
其中有几个关键学生的背景,也被夏恪做了本土化的处理,例如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男孩星期六,影片里,他经常守在校门口,因为爸爸说过星期六就来接他,但始终没有再出现。
值此和平年代,自然不可能,而且这是华夏,因为什么事英勇牺牲的话,他的儿子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小破学校,他的战友都不会同意的。
所以就改成了外出打工出了意外,赔偿金送到了山区祖辈手里,但祖辈哭孩子也很快离去,只剩下了孤零零的“星期六男孩”。
类似这样人物背景的改动还有很多,让整部影片尽量合理一些。
同时,还有一处原片里,校长的钱丢了,他怀疑是染发少年偷走的把对方送去了少管所,过了一段时间,门卫大爷发现了被藏起来的那笔钱,同时发现藏钱的地方还有一位学生的口琴。
老师去找那学生质问,学生才坦白想要攒钱给自己买热气球,就偷走了钱
原片里,老师原谅了这个学生,把钱放在了一个地方,让校长重新找到了,这件事便没有了后续,那段剧情放到现在看,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感,不符合价值观。
所以夏恪对剧情进行了改动,钱不是被偷走的,是被猫叼走了,然后在不良少年被带走后,另一位学生遇到猫后才发现了这笔钱。
学生开始很害怕,怕交出来校长说是他偷的,对他进行殴打并被送去少管所,所以一直藏着。
直到完全信任了新来的老师后才坦白了这件事,如此处理,不适感会少很多。
......
回忆复刻剧本的同时,夏恪也在心里筛选着合适的华夏演员,主角演员,要求是不能太帅,在扮相上还得有些脱发,同时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演唱能力。
当然了,演技是必不可少的,主角这位老师不是传统老师形象,很多地方都没有原型参考,对演员的表演天赋有一定的要求。
这个问题在他去找吉兆聊学生故事时得到了解决。
当时,吉兆的音乐播放器正在播放一首民谣歌曲,唱的大概就是要去滇省旅游寻找爱情啥的。
他调侃吉兆人在帝都心在滇省,吉兆自然是否认的,说只是无意间听到一首好听的歌。
同时为了转移话题,跟夏恪科普这个歌手,其实是帝都电影学院毕业的演员,毕业后公司给他定位是小鲜肉,人也确实长得帅,就去当歌手去了。
结果没过多久就长残了,回去演戏,也因为形象问题,一直没什么好戏可拍。
会唱的表演系毕业生,且有形象问题,那不正是他所需要的嘛?这个名叫洪博的演员,进入了夏恪的视线。
华夏电影学院的最好办了,通过红梅老师找到对方老师,再这么一联系,直接就联系到了,对方本就没戏拍,一听有戏找答应的飞快,夏恪给了他试戏片段,让他回头来试镜。
虽然看简历符合要求,但行不行的还得试镜见,毕竟他还不是什么一级演员,已经无需向导演证明自己演技的那帮老戏骨了,只要形象符合就必然演技达标。
除了老师这个角色外,影片中校长这个角色也很重要,他古板严肃,遵循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想法,对学生们管教的很残酷。
说到传统的严师,首个想到的就是郭大刚,教那么多徒弟,徒弟们都对他尊敬且惧怕(不包括台上)。
问题是,他的演技实在是不敢恭维...
反观他的搭档,“sān_jí演员”吕迁,演技不错的同时,如果戴上黑框眼镜,那是尽显古板严肃,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夏恪发了个朋友圈问谁能联系到吕迁老师,没想到杨虎这个玩摇滚的,把吕迁老师的微信给推了过来...
说来也怪,迁大爷副业爱好还不少,不光是抽烟喝酒烫头、吃大肠刺身啥的,还有就是表演和摇滚,其中摇滚这个爱好发展的极为出色,还是华夏摇滚协会的副会长。
俩人在微信简单聊了聊,之后约定了来迁大爷的马场进行面谈,说实话,夏恪还是挺忐忑的,虽然剧本绝对是上乘之作,没有演员能拒绝。
但说得是专业演员啊,人家一个相声演员,要是没兴趣演戏,你这再好也是白搭。
谁知道,大爷一看还挺满意:“你这剧本让我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