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苦笑摇头道:“尹先生是聪明人,一语道破天机……你的意思是:即使我开办了几何数学课程,也不会有人愿意学习?”
尹峰点点头道:“从本质而言,科举取士就是科举选官,本朝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科举与授官直接联系。 在下看了一些史书,发现历代科举授官,宋之御试第一人,不过佥书判官;第六人以下,司户簿尉而已。大明朝科举则第一甲三人,即为翰林等清要官,最下者,亦不失一县守令。因而,大明的读书人读书所为何事?仅仅是做官而已。而做了官,就可以大笔捞钱,民脂民膏,统统揽入怀中。上一次科举,考了五十年的老举子六十多岁了还要上京师应考,人这一辈子的年华全耗在了科举之中。”
徐光启苦笑:他自己也是科举屡试不第,蹉跎到了四十多岁才进入官场,前半身大多数时候都在各地教书赚点糊口钱,然后就是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
尹峰站起身大声说道:“本朝大多数文士,除四书五经、时文八股之外,全然一窍不通,所谓时文可以取士,不可以行远,非但不知文,亦且不知时矣。然则,科举八股,只与四书五经相关,其余世间万事万物,士子们完全可以漠不关心。徐大人,国子监开几何学科,我以为是好事。然而,这科举考试,并不考几何数学,所以士子们完全可以不去理睬。”
徐光启双拳紧握,下定决心一般地说:“老夫此次回京,必定要上奏天子,开设新科取士,就以算学天文为主科。”
尹峰有点同情地看着徐光启:“徐大人,这可是要全盘改革国朝科举之制,牵一发而动全身。”
徐光启冷笑:“那又如何,事在人为而已。举目看去,这众多科举生员,浑浑噩噩以做官为唯一之愿望,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实在是祸害无穷,贻害后世。国朝如今天灾**不断,为今之计,需要实干之人才方能救世,而如此就必须学习数学几何之理。”
“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这是后世顾炎武的话,尹峰不由地想起了这句话:“徐老大人,你要以算学几何科举取士,这是在和全天下士子生员为敌啊!”
当夜,徐光启在尹宅与尹家众人一齐用晚饭。尹峰把自己的三儿一女全都叫出来,向徐光启行晚辈之礼,还让自己的女人们前来见礼。按照中国传统,这是在向徐光启表示通家之好的亲近之意。徐光启并不在意,只是不断打听尹峰治下地区的教育情况。
尹峰答应,只要徐光启能真正改革科举制度,确立算学几何与四书五经并重的地位,中华军和中华公司就可以派出算学几何教师,进入大明国子监帮助开设几何数学课程。
尹峰满口答应之时,心底里则是非常不看好徐光启的。大明朝由于祖制必遵,“科举必由学校”的根本方针不能更动,八股取士的规则也不可能被改变。几十万生员,几十万正在拼死读四书五经、苦苦研究八股文多年的读书人,忽然听说研习算学几何天文地理也能科举,那还不立刻吵翻天,徐光启立刻就会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公敌。徐光启到底不是什么政治家或政客,居然想着要动一下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奶酪,最后的结果恐怕会很惨。
……
这一天,主持国内情报的内务情报局总管许心素接到了手下人的密报:一名大明朝廷钦使的护卫队成员主动向陪同的中华王亲卫队小队长洪旭表示:他愿意为中华王、中华军做内线。
明朝政府、军队内部人员向中华军主动输诚,这不是第一次,但大明钦差使团队伍中有人主动要求为中华军做内线,还是使许心素等人喜出望外,同时还带了一些疑惑。
许心素跟着李旦跑海经商起家,办事谨慎小心,比较善于看风向,在尹峰树旗起事时及时投靠了他,从此许心素一直就在中华公司内掌握与日本贸易的主管权。三年前,在尹峰酝酿对内部的清洗时,尹峰把许心素调出了获利丰厚的公司贸易部,去担任位高实际权力却受限制的内务部情报局主管。对于这事,许心素完全没有发出过任何不满的声音,专心钻研经营新的岗位-他明白,如今他已经正式成为尹峰的嫡系心腹了。
许心素办事唯谨慎,觉得大明钦差使团中有成员主动投靠中华军一事,在上报尹峰作决定之前,首先要了解到确切情况。因此,他把上报此事的洪旭找来了。同时,因为洪旭是亲卫队中小军官,许心素还把尹峰的亲卫队长林天平请来协助质询。
这次讯问在内务部设置在公司总部后院的密室内进行,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
“……你是说,是那个锦衣卫百户把纸条塞在你怀中的?”
洪旭点头:“必定是他,当夜大家都喝多了,都得靠人扶着走路。我只扶过他一个人,这纸条定时他乘我不备塞入我怀中的。”
“那么,纸条上并无署名,你怎么确定是此人写的?说不定,他和他的上司一齐策划此事……”
“应该就是他。此人粗通文字,我见过他写的家书,字迹和纸条上的一样。”
这是洪旭第二遍回答同样的问题了。
许心素与林太平对视一眼,微微点头,然后对洪旭说道:“洪中尉,注意对此事保密,绝对保密!你可以走了……”
洪旭偷偷擦着汗,走出了幽暗的密室。
许心素亲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