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郡原名辽西郡,雄踞燕山北道之险,是河北之地与北地草原过渡的要地。战国时期,燕国开塞上五郡,辽西郡和辽东郡便一直作为中原王朝抗击东北游牧民族南下的桥头堡。
隋文帝时期,辽东郡陷于高句丽,便以辽西郡为营州,置总管府,掌握东北军政大权。
隋炀帝即位之后,改州为郡,以营州为柳城郡。同时,靺鞨首领突地稽率部落万余人来内附,朝廷将其安置于柳城郡东北的长城近边,置辽西郡,以突地稽为辽西郡郡守。
辽西郡与柳城郡并存。
不过,辽西郡的设置,名头大于实际意义,郡下并未管辖实质性的县城。
柳城郡郡治位于白狼水中游,依山傍水,是燕山东北第一险要的所在,也是仅次于辽东城的东北第二大城。
城池布局,南北窄,东西宽。
郡守府!
杨义臣抵达柳城郡之后,便住在郡守府中。
辽西太守突地稽、辽东太守宇文宴都已经秘密来到柳城。
贺若怀心也被杨义臣留在身边作为卫士听用。
粗壮的红烛将整个议事堂照耀的异常明亮,杨义臣坐在主座上,盯着眼前的一副东北边境的舆图,微微出神。
邓暠则瞥了一眼站在杨义臣身旁的贺若怀心,心中有些生气。他本来负有监视这些流兵的职责。他原本还想借着奚人和契丹人之手除掉贺若怀心,可是照现在的情形,贺若怀心有了杨义臣做靠山,再下手就难了。
“说说吧,高句丽那边的情况!”杨义臣坐直身子,看着台下三人。
三人中,邓暠老成,突地稽最熟悉高句丽的军情,宇文宴则是靠着家族门荫,方求的一郡之守的职位,明眼人一看,便是来镀金的。
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说。
帝国第一次征辽失败,三十余万忠魂或死或俘,可以说是惨败而归了。唯一的一点拿得出手的成绩也就是攻占了辽水西岸的通定镇,将高句丽的势力完全驱逐出辽水西岸。
朝廷也就顺势以通定镇之地设辽东郡。
作为和高句丽隔江对峙的桥头堡。
“上大将军,自王师退后,高句丽人获得了喘息之机,据探子密报,镇守辽东城的驸马都尉乙支文信不仅加强辽东城的守备,而且修缮新城、建安城、安市城、盖牟城、白岩城、卑奢城等各处城池,严加守备,目前我们也就只能探得这些消息。”
邓暠作为东北边境仅次于杨义臣和李景的主将,先开口将收集到的情报说了出来。
高句丽山城坚固,乙支文信又是当世名将,看来这第二次征讨困难也不小。
杨义臣听到这些消息,心中自然不快,他沉吟片刻,道:“辽东城是高句丽西部要塞,是西部边境的核心,乙支文信不死,我们要想拿下辽东城,不容易啊。”
可问题在于乙支文信正值壮年,要他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大将军,属下以为当前实在不是再征高句丽的时机。”邓暠悄悄地看了一眼杨义臣,试探的说道。
“为何?”杨义臣微微一愣,问道。
“属下认为其一时机不对。自从上次征伐高句丽兵败之后,高句丽又往辽东城调重兵两万余人,辽东城的守御兵马已经达到近六万人,占其总兵马的五分之一强,我军远征,敌军以逸待劳,形势对我们不利。”
“其二,辽东之地,山城艰险,非平原之所。我军数量虽多,施展不开,也是枉然。再加上,辽东多雨,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我军失其地利,取败之道也。”
说完之后,邓暠静静的站着,等候杨义臣的回复。
杨义臣则目光灼灼的看了邓暠一会儿,才叹息一口气,道:“你所言很有道理,可是你忘了,陛下意志坚决,这是不能改变的事。”
听到杨义臣并没有打算劝谏皇帝停止征辽的意思,邓暠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他作为边郡太守,深知相比战争,和平对于双方的利好更多。
杨义臣没有看他,继续开口问道。
“对了,契丹和突厥有什么动静没有?”杨义臣不想在征与不征上多费思量,毕竟,征讨高句丽符合帝国的利益。
第一次失败,更多的只是因为征讨的方式和过程有问题罢了。
比起高句丽的依险据守,杨义臣更担心,高句丽秘密和突厥、契丹结盟。
当年皇帝陛下下定决心征讨高句丽,一来是想收复辽东故地,二来也是因为高句丽秘密联络突厥,给帝国北部边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威胁。
高句丽,不得不讨。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突厥作壁上观。契丹摄于帝国强大的军力,派遣少量的仆从军随军参战,但是帝国兵败的事实却也在告诉一些野心家,帝国并非不可战胜。
这些细微的变化,杨义臣不得不考虑周到。
这次杨义臣北上,奚人越境,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场仗已经到了不得不继续打下去的危险境地。
全天下都看着,若是庞大的隋帝国连一个小小的高句丽都奈何不得,那对帝国的威望和发展是致命的。
皇帝陛下也是看到了这一层,才对征讨高句丽之事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
突地稽看了一眼邓暠,开口道:“上大将军,据我们的情报,突厥并未有所行动。不过契丹八部与高句丽使者过往甚密,恐怕有私谋也说不定。”
契丹人降服不定,一向与隋帝国不睦。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