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走在一起让人们能够想到的,只能是“郎才女貌”,但人们并不看好他们的爱情。原因很简单,她出身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却只是一个穷教书匠,这对于战乱的炮火尚不能炸毁门第观念的年代,无疑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道天堑。还好,她的父亲总算开明,只坚持一点:他要用一场气派的婚礼体面地迎娶她。
为了能够早一些成为他的新娘,他们订婚后,她决定去东北大城市工作,期待哪一天和他同心协力,赚取父亲要求的体面气派的婚姻。挥别洞庭湖的温婉轻唱,她坐船出沅水,过洞庭湖,顺江而下。这一别可能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她满眼满心是泪,泪花中是他在码头上追逐相送的嘶喊:“我等你回来!”她一遍遍在心里回应着:“等着我,等着我...”
船到泰山脚下,因战事与时局发生变化,她再也无法前行。进退两难之中,她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留在当地一所学校开始了教书工作。本想等她到东北有了稳妥工作再追随而至的他,听到这个消息只好放弃了北上的计划,等待时机。山水相隔,二人频频鸿雁传书,以慰相思之情。
两年后,随着人民解放事业的炮火,他投笔从戎,下潇湘,渡漓江,到广西。最初,两人还有联系,但居无定所的军旅生涯加上她工作几经转换,不久两人便失去了联系。
在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肃反运动中,他因为多种说不清的“历史问题”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被发配到一家工厂管理仓库。她一封封地给他写信,但信都被一封封地标注上查无此人而打回。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她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但她坚信他不会背负她,坚信他不会殒命战火,坚信他在等待着她。那o叽钋牛约耙桓鲇忠桓鲎非笳撸挥旨岫a骸啊趵梢押夼钌皆叮襞钌揭煌蛑亍!杂谖业牧趵桑揖褪恰耍酪亍!?
16年后,在北方苦寻无果的她,南归寻夫。
因为没有了工作,回到家乡后,她只能靠给人打零工或捡破烂卖钱维持生计,但这并没能阻挡她寻找他的脚步,无奈仍旧没有他的丝毫音讯。“特殊时期”的风潮中,她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山区务农,而他也被遣送回老家一个小村务农。近在咫尺,却又无音相通。风潮让他们再无力寻找彼此,但牵挂与想念丝毫没有在他们心中褪色。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
历史的车轮辗过泥沙枯草,她恢复了清白,他也得到了平反。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对方。寻找、寻找...苍苍岁月,茫茫人海,不知道对方是生是死,但坚信对方只要活着就一定在等待着自己。终于,在分别了40年后,他们在家乡的小城重逢。四目相对,泪眼蒙蒙。隔着40年的分别与流变,他未娶,她未嫁。
隔着40年的想念和等待,74岁的他和66岁的她终于手挽着手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婚礼仪式上,他对她郑重地许诺:“我至少还要陪伴你10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叫余琦,是当代著名作家丁玲的表妹。他叫刘自平。余琦在和刘自平共同生活了19年后于2005年病逝。2006年,有记者问已经94岁的刘自平怎样评价他这一生。是啊,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坎坷,经历了那么久的寻找等待,相守却如此短暂,他是不是会感觉到不满,是不是会感觉到忧伤?
“我这一生是幸福的,满足的。”刘自平说着,满脸的明媚光鲜,满眼的奕奕神采。
刹那间,有一种感动穿透心灵:是老人那爱情的气质。在这爱情气质下,喧嚣与浮躁在红尘中渐渐散去,世界清明而纯净。-文/澜涛
余琦
1922年春出生在湖南常德市城区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曾经出国留学,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亲堂兄余嘉锡是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主任、民国时期社科院院士,当代著名作家丁玲是她亲姑妈的女儿,丁玲在离开常德前与她有不少交往。余琦长得十分漂亮,就读于常德市女中时,是学校的“校花”,因家学渊源等原因,她从小雅爱诗词,字也写得非常秀气。余琦高中毕业后,在城区小学任教。大约受丁玲以及新思潮的影响,她一直未谈婚论嫁,1945年,23岁的她到常德县中师范班进修深造,遇到了英俊潇洒的县中教师刘自平,于是,二人便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爱情故事的演绎。
刘自平
1914年冬出生在湖南桃源县的一个殷实人家,1938年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后,满怀抗战的激情,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部农本局等单位工作,辗转于长沙、芷江、重庆等地,主要为抗战作一些募捐贷款的事情。他温文儒雅,一表人材,在爱情婚姻方面,不乏姑娘追求,朋友牵线,但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944年,刘自平因病辞职回乡,待得病情稍愈,县立中学便热情聘请他去执教。当他在县中课堂上一见到余琦,便被她那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我第一眼看到她美丽的容貌,就觉得自己踩在了一个土坑里,有了一种失重的感觉!”――刘自平老人后来回忆说。而余琦女士聆听着他的讲课,也被他的英俊潇洒和不凡的谈吐吸引住了,“他的眼睛有磁性!”――余琦老人后来也回忆说。
从1945年到1947年,刘自平先后辗转于几所中学教书,热恋中的余琦也就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