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饼是闽地的特色小吃。
海蛎饼是将油烧得热热的,将调得稀稀的米浆放到圆铲子上,将米浆铺平,再叠上一层早上新采的海蛎,往上再浇上一层米浆。
将圆铲子往油锅里一放,等到海蛎饼固定了形状以后,海蛎饼就会顺着油滑到油锅里,等到海蛎饼两面金黄的时候,就可以用笊篱捞上将油沥干就可以。
这样炸出来的海蛎饼焦香酥脆,咬上一口香得都可以将舌头咬下来。
老板娘接过铜钱,等着长柄浅底的铁勺上的海蛎包飘起来了,就拿过油锅里的铁勺,在上头浇上一层薄薄的米糊糊,舀上一小勺的海蛎放在铁勺的中心,最后再浇上一层米糊糊。
铁勺往滚热的油锅里那么一放,顿时就直冒滋滋声,没一会儿海蛎饼就成型了,离开铁勺自己飘起来了,在这期间老板娘还要用长筷子给海蛎包们翻翻身。
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一个酥脆的海蛎饼就好了。
“海蛎饼好了,小心烫。”老板娘将炸好的海蛎包递给他们。
汤月华的手上也拿着一个香气扑鼻的海蛎包,看着周围的人吃的满嘴流油,嘴里的口水不自觉地分泌着。
可是高温油炸过后的海蛎会……。
管他了,现在不比以前了,一年到头也就节日里能够吃上一些油炸的食物。
一般人家连肚子能不能填报都是一个问题,这种费油的食物估计也就吃不到多少,量变才能一起质变,自己现在的量远远是不够的。
嗷呜,海蛎的鲜,外皮的酥,还混着萝卜丝的脆,两个字好吃!汤月华吃得两眼亮晶晶。
“阿月,娘这个吃不下了,你吃掉吧。”汤氏将手上的大半个海蛎包递给女儿。
汤月华看着自己的娘亲,没有接,“娘,我想留着肚子一会儿吃些别的,我还是头一次在街上这么吃东西。”
她说着就往前面走去。
“阿月,你慢些,别和我们走散了,要不让你哥哥牵着你走?”汤氏见女儿牵着月娥走在了前头,一时间也顾不得吃不吃海蛎包的问题了。
听到这话,她的步伐慢了下来,慢慢地和家人的频率相同起来。
此时正想要和同窗一起去看灯的汤明武听到这话,也赶紧看向妹妹,“阿月,你可小心些,今日这么热闹,小心拍花子将你给拍了去。”
“那你还想着自己去玩。”汤明文拍了一下弟弟的头。
“哎哟。”汤明武上一刻还嘻嘻哈哈地和妹妹开着玩笑,下一刻就捂着头。
他们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有说有笑,为何同样是在学堂里上课,为何明武的性格还是这么地活泼好动,也不知道平时在学堂里能不能坐得住。
夫妻两个看了一眼捂着头,一脸搞怪的儿子摇摇头,相视一笑,任由他们自己说话,只要孩子们没有离了视线,开些玩笑也无妨。
此时整个县城的神像被周边的人抬着,从各个方向缓缓进入中心街道的最尾端,也是县城的最南边。
等县城里各姓氏供奉的神像都到了以后,鞭炮就开始放起来了,绣花的圆顶伞走在最前头。
小摊贩们听到声音,就赶紧挪动着自己的小推车,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固定下来,等着人潮过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汤月华发现自己的身边已经都是人了,她和妹妹此刻正被家人包围着,靠在一家店铺的门前。
竹篾扎成的人偶,花花绿绿,人偶还朝着周围的人摇头摆手,就像是现代街上的人偶娃娃一样,只不过这人偶师纯手工制作。
半大的孩子提着灯,拍成两队夹在队伍的中间,兔子灯,走马灯,莲花灯,还有最简单的圆形灯,一盏盏地流动着。
“来了来了,陈家堡的灯要出来了,他们家还有舞狮看。”站在一个高位上的人,远远地就看见了后面的队伍。
汤月华踮起脚尖没有看到舞狮,回头看了一眼,说话的那人正站在一家关门的店铺的台面上。
好家伙,还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周围的人一听是陈家堡的灯也都跟着踮起脚尖。
这下,汤月华什么也看不见了,就光看别人的背影去了。
不过等了一会儿大家没有看到陈家堡的灯,也都放平了脚跟,还是先看眼前的潘家堡的灯吧,也不赖。
不远处传来锣鼓喧闹的身声音,一个小型的移动舞台就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移动的舞台后是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推着舞台前进,锣鼓镲的人也在其中。
舞台前的壮汉们,穿着短打,满头大汗地拉着线绳,让上头的线狮,随着锣鼓声的节点跃到半空,翻滚。
线狮们摇头晃脑,张牙舞爪,还不时地还窜出舞台,和周边的人来个近距离的接触,引起周围的人一阵阵的欢呼声和惊叫声。
她还是头一次看这样原汁原味的传统表演,虽然隔着一层纱布看,但也止不住地兴奋,想要随着大家一起呐喊尖叫。
人群的大部分都在看陈家堡的灯,汤月华一家被人群裹挟着向前,她还想要看看后面的队伍还有些什么灯,幸好周围的人开始少了下来。
她还真怕一会儿出不去了,得一直跟着队伍走。
热闹也不是那么好看的,汗臭味,头油味,还有一些人身上的体味混杂在一起,早知道应该带些药包来的。
此时距离他们不远的飘香楼正热闹着,县里有头有脸的人都定了二楼靠窗的包间,一边吃东西一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