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来,你跟三爷说说你都读了什么书……”
志胜交代了说自己喜欢算数,喜欢数学。
三爷当即出了一道代数几何题。
志胜琢磨了约莫是十分钟,竟然算出来了。
三爷惊讶,这题目本是很难得,一个初中生怕是也不一定算的出来。
三爷直夸着志胜,一点也不吝啬的夸耀,志胜都不好意思了。
直说志胜是个读书的料。
说是能读书就好了。
还说这一趟来的匆忙没有带书,却带了一只笔,这个笔这么多年陪着自己出国留样回国,说是这笔是吉祥的,送给了志胜,说是自己一定要读书。
或许这支笔就是支持志胜读书的精神支柱。
哪怕再简单,志胜都想着能学点什么。
直到工作了,他都从未中断过每日的学习。
冥冥中似乎蕴含着让他认真读书。
用书来帮自己构造出一个美好的前程。
等到小六读书的时候,志胜想把这支笔交给小六。
然而小六却不要。
那个时候还小,但神情跟如今上了大学的他一般的:“哥哥,这是三爷给你的,听说是从光绪年间传下来的。这笔金贵,你是指哥哥,你收着,我会好好读书的。”
那时候读书特别艰难。
人有书读,不只是花了多大的勇气。
这该是怎么样的缘分。
志胜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农活。
弟弟可以读书了。
弟弟比他福气好,从一年级开始读到了高三。
那时候每次发了工资,首先保证弟弟有生活费。还好弟弟很节省,每次要的很少,也从不乱花钱。
一分钱真是想发设发掰成两半用。
那年高三,终于等到高考了。
小六说,从未想过考哪个大学。
那年高考下来,小六填志愿的时候蒙了,他不知道该填哪里。
但听说红华大学在帝都,要去帝都都要坐火车的。
小六从来没有坐过火车,他想去感受一下坐火车的。
他就想着填写个远的学校,能坐着火车去读书,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他填了红华大学,这个离江南很远的地方。
青春的心都是这样。
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一年跟他一起考的,还有另外一个人是全省的状元。
但听说这个状元家庭成分不好,是个地主家的孩子。
小六他是江南省第二名。
那一年,红华大学跟如今的红花大学一样,非常难考。
每个省只招最尖端的人。
甚至是那个时候更难一些,小六他们专业每个省只招一名学生。
全国招了33个学生,小六他是江南省第二名。
第一名,由于成份不好最终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他有幸进入了红华大学学习。
他的专业是物理。
大学毕业的时候,知识青年下基层,小六曾去海南农场劳动过一年。
从那以后,再无音信。
只说是他写了志愿书,去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一切都好。
这么多年,在这一份电报之间,家里收到小六的两份家书。
经过五天五夜的火车,再坐了两天的汽车。
终于来到了沙漠深处,他终于进入了这样一个地方,都是以代号来命名。
而且,这600号基地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地方。
这也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地方。
是核实验基地。
志胜进入厂区大门的时候,心里面隐隐的觉得,原来小六一直在从事着国家最机密的工作。
迎接他的是一位小战士,荷枪实弹。
在核实了身份,查看了电报之后,这名战士带着他进了一间会议室。
那会议始终早有一个领导模样的人等在那里。
桌上放着一个小盒子用红色的国旗盖住。
只是一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政委,人到了”
那人站了起来,连同战士,两个人给志胜行了一个军礼。
志胜满眼含泪。
随即战士就关上门离开了。
这人从桌子后面走了过来,“你就是盛志翔的五哥盛志胜吧……”
“是的”
这位政委握住志胜的手,“我是志祥所在442部的政委”
“小六……”志胜看着那个桌子上小小的盒子,嘴唇微微的颤抖。
“是的,他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祖国和人民一直都会记住他!”
“这里有志祥的工作成果……”
那人将盒子旁边的两份报纸拿了起来递给志胜。
志胜的手似乎有些微微的颤抖。
这是1964年10月1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写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号外版上是腾起的一团蘑菇云。
另一份是1967年6月18日的《人民日报》喜报,写着“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真的是他?是他所做的工作?”志胜眼眶湿润,叠指婆娑过这片蘑菇云。
“是的!”政委坚定的说着。
“志翔很坚强,很勇敢,他是我们党和人民的骄傲,他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抢救出一大批重要的机密材料,这也为之后修正错误奠定了基础。”
当这篇文章发布出来的时候,他跟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欢天喜地。
但他并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弟弟,也是众多核事业的一份子。
荣耀和伤心,该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