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毦兵
史书对“白毦兵“的记述不多,仅一句,《诸葛亮集》:“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到,是指白毦兵的指挥官陈到,陈到,汝南人,在刘备在豫州时成为刘备属下,随刘备转战四方,名位常亚于赵云,都以忠勇著称,先帝帐下,这点没有明说,但白毦兵是刘备的禁卫。
陈到,小白认为值得一提,因为《三国演义》里老罗根本没有提到他。
蜀后主初期(223、224年左右),陈到被任命为护军、征西将军,封亭侯。诸葛亮在与兄诸葛谨的信中提到:“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
《三国志》记载:“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这里的“统时选士,猛将之烈“,指的是统率挑选的白毦兵,个个都是猛将之流。征南指赵云,征西指的就是陈到,和赵云一样,都是猛将,但是这位蜀国猛将在《三国演义》里面居然连名字都没有,实在奇怪,因为他本来是刘备帐下仅次于赵云的悍将,这可能是因为罗贯中给蜀国写出的猛将之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史实,只好委屈陈到了,另外陈到在历史上“名位常并赵云,俱以忠勇之将称“,有了一个赵云已经够典型,罗贯中可能在构思的时候将二人合并了,于是演义中陈到的威猛只好在赵云的影子里了。
下面正式谈谈白毦兵,这支小白排在第三的部队,“陈到所督,是先帝帐下的精锐,蜀国的上等部队。“是对它的概括,这支部队在史上记载不多,总的来说,就是下面两点:一、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之时,是蜀汉的主力部队;二、守卫蜀汉。
其中传得最广的一个事迹就是说刘备夷陵败后,几百名白毦在陈到的率领下挡住了追来的十万吴军,愣是让他们无法过关,颇有种温泉关三百斯巴达的意味,或许这事迹被夸大了,但是这支部队的强悍也可见一斑,可以说是特种兵级别的部队。
不过在陈到亡后30余年,白毦军也所剩无几,再无任何记载,而蜀汉亦走向末路。
这支部队人数不详,综合看来也就小几千人,不过恐怖的实力摆在那儿,作为皇帝的禁卫,实力能差?不过因为没有白马义从出名,就摆在第三吧。
四、先登死士。
关于这支部队,记载不多,但是“先登”这两字,就说明了这支部队的地位:率先攻上城楼,“死士”说明了性质:不怕死。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这段话是对先登死士为数不多的记载,大概意思大家都能看懂,其中四个字尤为关键,“晓习羌斗”,意思是说麹义对于对付骑兵的技巧非常熟悉。
八百“先登”在袁绍大将麹义率领下击败公孙瓒的“万余”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虽说因为两者存在克制关系,而且公孙瓒存在错误的决断,但是这也不能掩盖先登死士强悍的事实。
说说麹义这人,似乎并不出名,但是不要看不起被演义忽视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现比所谓的“河北四庭柱”还抢眼,但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杀死……
好了步入正题,这支部队真正的出名是在界桥之战,以八百人使几千白马义从史上除名,史书记载:“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陷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
从战绩上来说,这支部队比白马义从强悍,但是却排在第四,小白的理由如下:
先登死士属于重装弩兵,配备大型盾牌和重弩,专门克制骑兵,消灭白马义从后,从此让这部队名声大震,但除此以外,基本没有别的亮点,而且最主要原因是人数太少,即便强悍,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而且不像白毦兵有传说性质的战绩,所以列在白毦兵之后。
最后补充说明,曾经被袁绍寄予厚望的“大戟士”面对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麹义的先登死士来救了袁绍,不过小白查了资料,发现并没有关于大戟士的明确记载,所以……不过本小说中还是会写到的,排名就算了。
五、陷阵营
“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这支部队的统领是高顺,又一个被演义忽视的大将,史书记载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
他麾下的“陷阵营”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值得一提的是,陈寿大神的《三国志》从简,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另有记载“每战必克”,陈寿舍得花笔墨来写,说明值得重视,而且从描述来看,只要打就会赢,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说明陷阵营是重装部兵,并没有提及马。
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
可惜吕布没有帅才,没有充分发挥这支部队的作用,而这支部队,在吕布高顺被曹操处决后,就再无音讯,或许是被灭了,或许是被改编了,毕竟只有700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