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收冬藏。
酬神节一过就算是正式入冬了。
北山村里的村民们进入了一年之中最闲的时节。不用下地干农活,除了家里一些琐事,便是准备过年了。
当然,很多人家也会趁着这时候开始考虑儿女的婚事。
毕竟现在事儿少,能够定下来早些完婚,也正好能趁着现在农闲的时候,方便小夫妻俩相互了解,增加感情。
就比如安晓的干娘罗婶子,就开始筹谋着她家四郎的婚事了。
“娘如今看中了两家,一家是北河村王家的二闺女,一家是咱们村里宋家的三姑娘。”刘氏坐在炕上,一边帮着安晓分绣线,一边细碎的对安晓说着家常:“其实我们家都挺中意那位王家姑娘的,你也知道,咱们家我和你二嫂是什么性子,论合拍,还是那王家的姑娘更合拍一些;宋三姑娘就有些太小意了;可宋家这边,是人吴婶子从入春就开始有意无意的提及的,若是真就这么推了,娘又有些担心会坏了两家的情分。”
“我觉得,成亲是关乎四哥一辈子的大事,还是得看他的意思。”安晓犹豫了一下,才低声开口建议:“其实吧,就听嫂子你说的这些,我估摸娘应该已经有定夺了。”
“你觉得娘会选谁?”刘氏眨了眨眼,颇有几分好奇的看着安晓。
安晓笑了笑,抬眸看了刘氏一眼:“嫂子不是都猜到了?!”
“也是,关乎四郎的终身大事,人情还真是狗屁都算不上!”刘氏在安晓面前,说话倒是越来越随意,自在洒脱的很:“那宋家,其实三郎议亲的时候,娘是动过他家二姑娘的心思的,不过那会儿我们家正逢上一个难过的坎儿,吴婶子那态度,啧……”
刘氏没有往下说,安晓也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趋利避害确实是人的本能,见着罗家那时候困难,怕麻烦上身所以唯恐避之不及的宋家,也算得上是人之常情。
这样的人家作为同村近邻确实没什么可指摘的,但若是作为儿女亲家,未免就有些让人不安心了!
现在家里顺遂无忧的时候,自然是天下太平;可谁也不能保证家里就一直是一帆风顺,那一旦到了逆境处,不求对方能够同舟共济,但至少也不能落井下石吧!
可现在这么看,这宋家的人品,显然有些不过关。
果然没两天,刘氏就递回来了准信儿,罗婶子定了北河村王家的姑娘,已经请了媒人上门去了。等该有的定亲礼数过完,就能定日子完婚了。
“王家想把姑娘再留在家里过个年,正好咱们今年家里也还要操办你与大郎的婚事,倒是两相便宜。”刘氏忙了几天又欢欢喜喜的上门了,一进门还没坐定,就迫不及待的给安晓带来了好消息:“日子也定了,就在明年二月初八,四郎高兴得什么似得,昨儿从北河村回来的路上,若不是二郎拽着,他怕是就要高兴的乘着风窜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