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张衡是杨广的心腹之臣,明白杨广的意思,领了旨意以后,就大踏步就进文帝寝宫。此时文帝的病已经十分沉重,一会叫一声儿子杨勇,一会埋怨独孤误事,一会痛骂老贼杨素,然后又昏昏沉沉睡着了。左右的太监宫女,虽然听了心里明白,都害怕杨素和杨广,哪个敢替他传旨?可怜文帝一世枭雄,性如烈火,想当年金戈铁马,豪气万丈,是何等的威风,现在病倒在床上,只能任凭奸人暗算。后人有诗感叹道:
当年只道臣如虎,今日谁知子似狼。
多少英雄都使尽,不知天意有商量。
文帝昏睡在龙床之上,只有宣华与容华两位夫人守在旁边,想要替他传旨宣召杨勇,又没有这么大力量,虽然心里十分悲痛,也不敢理睬文帝。二人只能相对掩泪而哭。就在这时张衡走进来了,看见文帝奄奄一息,宣华她们凄惶无主,就说道:“圣上无缘无故得了暴病,却听信谗言,将太子驱逐在外,外面的文武百官都在纷纷议论。圣上如果有什么三长两短,恐怕二位娘娘脱不了干系!都到这个时候了,怎么还不知道回避?难道是想断送了圣上的性命才肯罢手吗?”容华夫人被张衡这几句话吓得哑口无言,打起了冷战,只有宣华夫人含泪说道:“妾等受皇上深恩,恨不能以身代死,如果皇上有不测之难,我们也活不下去了。若要追究怀异心之人,天地鬼神,自然昭鉴,你何必多言!”张衡说道:“有无异心,明日百官自有公论,但娘娘还年轻,如果死了岂不可惜?请稍退一步,让皇上静养,就是死也不能死在宫妾的手里,坏了皇上一生的英名。”宣华与容华明白张衡是东宫的心腹,知道拗不过他,只得在文帝龙床边拜了几拜,带领众姬妾们,哭哭啼啼回后宫而去。
杨广与杨素在便殿里站着等消息,张衡出去没多长时间,只见几个内使慌来报道:“不好了!万岁爷突然喉中呦呦有声,奴婢等连连呼唤,已不能答应,望千岁爷做主。”杨广和杨素听了以后,急忙一起到文帝寝宫而来。走到龙床边一看,文帝的确已经驾崩了!
杨广看见文帝已死,就放声大哭起来。杨素慌忙拦住,说道:“不要哭了,殿下要保重身体,商量国家大事要紧。”杨广果然纳谏如流,当时就不哭了。问道:“父王既崩,肯定要在白虎殿里停丧,还商量什么?”杨素说道:“如果现在发丧,说不定就会漏泄风声,百官说长道短,如果意见不一致又争执起来怎么办呢?”杨广心里一惊,说道:“如果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杨素说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依臣的主意,不如在宫里传一道旨意,不许走漏皇帝驾崩的消息,等过了今天晚上,明天一早,让老臣写一个诏书,先扶殿下登了大宝,镇定中外人心,然后再商议发丧的事。”杨广大喜,说道:“贤公真是深谋远虑,杨广遇到贤公真是三生有幸!”说完,立即传下旨令,吩咐各个宫门严禁,不许一个人私自出宫,如果有走漏宫中消息者斩。
二人商量完以后,天色渐渐黑了。炀帝要留杨素在宫中同住,杨素说道:“不可!老臣如果在宫中留宿,外边这些官员一定会着急,还得老夫出去,安慰他们,才能万无一失。”杨广说道:“贤公说的是,只是我还是放心不下,怎么办?”杨素笑着说道:“老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要殿下知恩报恩就行了。”杨广说道:“杨广并非草木,怎么能忘了贤公的大恩大德呢?”说完,让两个人提着金丝灯笼,亲自送杨素出朝。杨素才到午门,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一班文武官员接住问道:“圣上病情如何?”杨素答道:“圣上因为勤政辛苦,有点疲劳,没有什么大病。静养了这几天,已经康复了。刚才圣上有旨,明天临朝,各位同僚一定要上朝祝贺。”文武百官听见杨素说文帝的病已经好了,都信以为真,一齐欢欢喜喜地退朝了。
杨素回到府中,连夜草成一份遗诏,又暗地里传出将令,派五百名御林军,各带利器,明天早朝的时候埋伏在午门外听用。
杨广这一夜在宫中想了很多,心里有三分忧,七分喜,却有十分相思。喜的是大事已定,当皇帝已经有七八成了;忧的是杨素性情古怪,捉摸不定,恐怕他临时变卦;相思是想宣华夫人,与她同在宫中却不能相会相亲。想要到后宫去找她,正处在紧要的关口,又恐怕发生了意外,只得苦苦熬了一夜。
杨广正在昏睡,听见外面雄鸡报晓,朝鼓雷动,急忙起来梳洗。太监宫女见文帝已死,旧太子已废,新皇帝自然是杨广,谁不奉承?将龙袍玉带打点得齐齐整整,捧着送给杨广。杨广见杨素还没有入朝,心中犹豫不决,不敢现在就穿戴龙袍玉带,吩咐道:“先拿到大殿上去吧。”又穿上东宫服,带领着许多心腹,到阁门内等候消息。
文武百官以为文帝病好了要临朝,不敢不来。都穿着吉庆的朝服,捧着贺表,陆陆续续到朝堂等候。等了半天却不见一点响动,又恐失了朝仪,都按照官职大小排列在丹墀左右,只等圣驾一到好进殿行礼。朝堂的一幕杨广在阁门内看得清清楚楚,心里又慌又乱,眼巴巴只不见杨素到来,哪里敢做一声!外边等着里边,里边等着外边,两下里都等得个心焦性急。只等到太阳东升,杨素方才坐着五花大轿,呼喝而来。到了朝门,下了轿,也不与百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