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少卿与所有人恢复联系后,重新检查安排了每个弟兄的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并对每个人提出严厉警告,不得与其他组员联系,即使在大街上碰见也不得相认。在单位里老老实实工作,不准说任何多余的话。
甚至连魏铭水也不得与他的组员见面。所有组员只由右少卿一人负责联系。所谓“联系”,也不过是定期和每一个人打一次“照面”而已,知道这个人没有被捕罢了。在这段时间里,这个第五小组也更没有任何行动了。
在这段时间里,魏铭水在一所小学里当总务,认认真真地管理库房里的纸张、作业本和粉笔。右少卿警告他:“你连一根大头针都不能丢。”
他一有空时,就是看报纸。凡是涉及“镇反”的文章都仔细阅读。让他惊恐的是,一些曾经和他在一起参加过秘密会议的潜伏组组长,不断出现在报纸上。报纸上对这些人用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他们对自己的fan革命罪行,供认不讳!”
魏铭水和他的弟兄们,整整隐藏了六个月,才逐步建立联系。他后来从刘溪交给他的局本部来的电报中,隐约察觉,他们是武汉市仅存的潜伏小组。
他们这个小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才逐步开始活动的。而他们的每一次活动,都是由右少卿严密策划,然后谨慎安排实施的。
魏铭水小组的全部“活动”,就是向台湾的局本部提供情报。这个“情报”,是由右少卿规定搜集范围,由组员们分头收集的。
右少卿规定的这个“情报”搜集范围,让曾经当过情报处长的魏铭水也目瞪口呆,莫名其妙。这些“情报”的搜集范围大体如下:
一、物价。市场上粮油、鱼肉、蔬菜、布匹、服装、鞋袜、煤炭、日用百货、房租、水电等等商品的价格和供应数量。重点收集紧缺商品的情况。
二、工资。各行业、各类从业人员的工资,是否经常加班以及加班费的数量。搜集的重点是国营企业和工矿企业。
三、社会。居民小组召集居民开会,或者开展其他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市区政府最近发出的号召,以及向下传达的内容、方式和效率。
四、情绪。居民在私下场合所发的各种牢骚、怪话,互相传递的闲话甚至谣言。重点是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他能反映民意民心方面的内容。
五、各级官员的姓名以及尽可能详细的履历,和他们的工资收入。
等等,等等。
这样的“情报”分类,总共有十几项之多。还有一些分类更加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尤其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所以在下没有在此一一列出。
好处是,所有这些“情报”,都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几乎没有风险。
魏铭水的组员们看到这个“收集范围”,都张口结舌,如同看见神怪似的看着右少卿。即使是魏铭水自己,也看不出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
“右少,这就是你说的情报?”魏铭水疑惑地看着右少卿。
右少卿平静地向他点点头,“老魏,这些就是情报。这些东西既是经济情报,也是政治情报。比那些所谓的军事情报更有价值。”
经历六个月的恐怖深藏,魏铭水终于明白一件事,现在再搞那些爆炸、暗杀一类的行动,只会是自寻死路。他不想死,他的组员们同样不想死。那么,他就只能做这些“情报”的搜集工作,他此时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第一批这样的“情报”发往台湾,是一封长长的电文。魏铭水看着这样一封小孩玩泥一般堆积出来的电报内容时,脸上也忍不住露出古怪的笑容。他难以想像台湾的那些大人物们看见这份“情报”,脸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
魏铭水把电稿交给刘溪,说:“发!让他们抄死!”
一个星期后,本部回电被送到魏铭水的手上。
回电极其简短:“务必扩大搜集范围”。
魏铭水和右少卿各怀心事,玩味这个回电。他们感觉,这个回电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没有责令魏铭水的第五小组再采取什么“果断行动”。这一点,让魏铭水和右少卿都松了一口气。二、明显对情报内容不满,但并没有加以苛责,这倒有点让魏铭水和右少卿意外。因此,三、这个电文间接证实,魏铭水这个小组,已经是隐蔽在武汉的唯一的潜伏小组了。这一点,让魏铭水和右少卿都心里一沉。他们此时,已如大风大浪中的一叶孤舟,只能独自挣扎,没有支援,没有策应。
魏铭水看清自己的处境,眼睛里就藏着尖刻,说:“右少,本部要求我们扩大搜集范围,你说,咱们怎么办?”
右少卿冷笑一声,说:“老魏,他们都是一群不可理喻的笨蛋!不要去理他们,继续给他们发这样的情报。”
这样的情报搜集工作持续了一年,也往本部发送了一年。终于,本部那边的回电有了一点变化。其中一封回电说:“务请更详细。”这个语气已经相当温和了。
魏铭水和右少卿可以确定的是,本部似乎已经认可了他们搜集的情报。此外,魏铭水小组的活动经费也按时汇来。这件事,最让魏铭水满意,也颇能说明问题。
看官们一定还记得,当初左少卿被叶公瑾挟持到台湾后,他们立刻就被毛人凤关进保密局的看守所。半年后,由于经国先生的暗中维护,这才被放了出来。叶公瑾得了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