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听李青说昨日的刺客咬舌自尽,您并没有审问出任何信息。”
这件事情凤旻翊也很是懊恼,刺客的头目先是用暗器伤了自己,接着咬舌自尽,看来进入王府的时候就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剩下的几个就是一群棋子,除了服从命令,其他的一概不知。
东临王府屡次遭刺客暗杀,王亦瑶心中很是不安。
“王爷,昨日刺客的事情臣妾心中很是不安,您还是多加防范的好,尤其是夜里,让凌云的护卫队加强巡视,还有我们平时的三餐也要多加注意。”
“这件事情,我会好好考虑的,你就无需多虑了,照顾好宣儿,还有方嬷嬷的伤,放心,本王不会让你这么早就死掉的。”
话音刚落,外面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王爷,不好啦。”
李青着急忙慌的推开了前厅的门,凤旻翊眸色暗沉的看着他,“什么事情这么着急?”
“刚刚宫里传来了消息,说是江南发生了水患。”
听到这个,凤旻翊的脸上泛起了焦急之色,如今正是江南稻米成熟的季节,此刻发生水灾,那必将颗粒无收,还有哪些茶商也必定受损。
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已到这个季节,大家都等着新米下锅,米缸早已见底,这可如何是好。
凤旻翊不顾自己手上的伤,拿起他的长剑,匆匆走出了翊祥苑,留下王亦瑶呆呆的坐在前厅中。
她好久才缓过神来,古代不比现代,抗洪措施很多,还有人民解放军去救灾,各地政府派人去支援。
古代交通闭塞,就算各地想前往灾区支援,早已过了最佳的时机,王亦瑶想着她只不过是一个战地医生能做的很少,算了不想了,回去看看他的宣儿吧。
京城的大街上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熙熙攘攘的。凤旻翊坐在马车上不时地向外面望去,他发现今日街上乞讨的人,仿佛比往日多了很多,他喊住了李青。
“李青,情况不对,你去问问那几个乞讨的人从何而来?”
李青立即跳下车去走到了一个衣着褴褛还带着两个三四岁孩子的男人旁边,“这位大哥,你年轻力壮的怎么跑到街上乞讨了,随便找个差事干,也能养活你家这两个小娃娃了。”
男人听了这话脸上泛起了难色,眼中闪起了泪花,“这位壮士,你有所不知,我们是从江南的临城来的,前些天遭了水灾,家中没有了粮食,我们村里的人只能一路乞讨到这里。”
李青从衣衫中拿出了几两碎银子给了男人,“拿去给俩娃娃买几个包子吧,剩下的买身衣服,虽说是夏季可别把孩子冻着。”
“谢谢大爷。”男人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劲儿给李青磕头,李青扶起他们之后没有说话,径直上了马车。
“启禀王爷,这些人应该都是临城一路逃难过来的,听那个男人的语气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灾民涌入京城。”
凤旻翊面色凝重没有说什么,心中焦急的很,百姓流离失所,若是京城聚集灾民过多恐怕会引起慌乱,温饱的问题不能解决,有些人为了生存肯定会不择手段。
来到朝堂,满朝文武也是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脸上都是焦急之色,皇上看到凤旻翊进来,眼神中充满了些许期待。
“东临王,你有何建议,快快说来。”
“启禀皇上,臣弟不敢妄言。”
“朕许你说,你就说,无论是什么都赦你无罪。”
凤旻翊条理清晰的说了几条建议。他认为首先皇上应该召集一些兵将前去与当地知府一起去查看灾民,尽最大的可能去抢救百姓。
再有就是修筑堤坝以免洪水的再次冲击,尽最大可能抢救还可以收的稻米。
然后就是官府应当建立一些临时的房屋供灾民居住,然后是施粥。
这些皇帝很是赞同,另外就是京城中的流入的灾民数量不计其数,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启禀皇上,臣在来的路上看到很多一路乞讨过来的灾民,数量不断增加,这个可怎么好?”一位礼部的大臣焦急的说道。
皇帝一听这些,京城居然涌入了大量的灾民,额头上顿时冒起了汗珠,他本就平庸无能,遇到这种事情,心中一点儿主意都没有。
“东临王,你怎么看?”
“臣弟认为,在城外建立临时灾棚,供灾民居住,另外就是号召一些地主乡绅,商人等将自家仓中的米拿出一部分来,施粥,这也算是为自家祖祖辈辈积德行善。”
凤旻翊的这个提议,台下的众臣很是赞同。
“王爷,这个法子好。”
“东临王的这个举措实乃上策。”
“王爷此法可行,可行。”
户部尚书刘本年轻有为,深得摄政王的喜爱与信任,皇上看了一眼摄政王,立刻将目光对准了刘本。
“刘尚书,你有何高见呀,与朕说来听听。”
这个刘本是摄政王的人,平日里没有少和凤旻翊作对,两人时常意见不合,这次凤旻翊倒是要等着看看他有何更好的建议。
“启禀皇上,微臣也赞同东临王的举措。”
凤旻翊还真是没想到这个刘本这次居然没有反驳他的建议,实则令人惊奇,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旁的太后心中对凤旻翊颇为不满,“东临王的办法是好,可是实施起来想必也是困难重重吧,哀家认为灾民的事情还是再好好商量一下。”
皇帝看了一眼太后,似乎并不打算听太后的建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