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开示:修持数息法也是可以的。以上修法即与此开示相符。若干密续也提到,修持三字金刚咒若是观想不清楚,也可以只专注于气息的入住出。
结合心性的修法是:大手印修法的讲解提到,身直则脉直,脉直则气直,气直则自然能持住明体智慧气,也具备了亲见本性的缘起。
又开示:念诵三字金刚心髓咒,单单是身体坐直,也容易令明体显现并增长。
要明白心气是不二的。在古印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萨拉哈巴大师的观点是“持住心就能持住气”;其二,那诺巴大师的观点则是“持住气就能持住心”。
萨拉哈巴大师曾作比喻:心与气两者如同骑师与马,即心如骑师气如马。
心的骑师若持住的话,即如骑师控制住了马的缰绳一般,气的骏马就被自然持住了。故而首先要持住心。那么,要如何持住心呢?要依靠勤修心性,无有造作,宽坦放松,任运安住,从而心气得以持住,业气也自然得到转化。
而那诺巴大师的观点与此相反,虽是心如骑师气如马,但若想持住心,首先要能持住气。如何能持住气呢?须依靠气脉的修持,令气持住。气若能持住,则心自然能持住。马若能停下来,骑马之人也就能停下来了。
而上师秋英多杰仁波切的修行经历是先持住心,后持住气,进而证得本性。
修诵嗡阿吽三字金刚咒,可使气自然持住,轻声地念诵,身心放松,无论生起何种念头,都要宽坦安住,任其自生自灭。
萨拉哈巴大师开示:“如绳所缚之自性,宽坦自然定解脱。”
往昔有诸多的大师也说过:“水不搅动则自清,心无造作则自安。”
面对善恶,面对悲喜,行者要不取不舍,不破不立,不修不整,宽坦放松,任运而住。
仁波切开示,当自身的法乐体验自然生起,可在短时间内令烦恼分别妄念荡然无存,此时,其心乐融融,离一切执着,却又明明朗朗,这是行者能稍稍契入心性,进入三摩地的体验。
有时在无执的心性中安住,有时也可以念诵嗡阿吽舍,两者先后轮流而修持,这样修持下去,自心的烦恼妄念会逐渐减弱,令气产生变化,粗浊之气得以清净,呼吸气息越来越平缓;而脉也会产生变化,令身体产生各种苦与乐的体验,令衰弱的脉得以恢复,得以清净增长,并生起各种大安乐的体验。
仁波切的开示,结合心性法修三字金刚咒时,当身业稍获清净时,其现象是:身体象浮起来一样,或身体消失了,或身体轻得象一根羊毛一样。
当心性修持到气息越来越细时,会出现无碍的辩才,或自然唱出道歌,这是语业稍获清净的表现。
又自心乐明无念的体验不断生起,烦恼妄念不断减少,行者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信解心,或因虔诚恭敬而落泪,性格调柔,利他的悲心自内油然生起,这是意业稍获清净的表现。
也有修行人梦中穿白衣、沐浴、喝白乳、吃果实、爬高山、穿越大海或旭日东升等等,有这些梦境的,都是业力清净的显示。
仁波切也开示:嗡阿吽舍的念诵数量须达到四十万遍。这是为令初业修行者心向佛法,故定此数。实际上,上等的修行人,需念诵直至产生道验,直至地道的功德圆满稳定,方为达标。
这样地修持,上根者可即生成就,中根者可在中阴时得成就,下根者下一世或至十六世以内可获成就,这是密宗金刚乘的殊胜之处。
行持时要注意,修行人无论产生何种苦乐的体验与显相,均不要为欢喜与我慢所转;当境界中显现佛或鬼神时,也不要被希翼与恐惧所缚,要顺其自然而行持。若能这样,就具备了将过失转为功德,将障碍转为成就的甚深窍诀。
到了稍能调伏身心时,应去除自认为获得高成就的我慢,应谦恭而无胡乱的言行,言行应符合世俗的规范。
行持时,不论有什么样的体验,可跟自己的上师,或非常有缘的道友进行交流,不要随便见人就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原因是此时修行人的觉受体验,并没有达到稳定,搞不好还容易造成他人的偏执与嫉妒,故应隐密自己的功德。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具有纯正的动机,有利他的菩提心,更有圆满的行持,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修持佛法时,若存害人的恶心,又有违背世间法律的恶行,那么成就佛法的机会就渺茫了。
一个合格弟子应具的品行:求法心切,精勤修持,对法理能理解与证悟,言行调柔,性格温和,具有勇猛的利他大悲心,内心对上师与佛法生起恭敬与信心,遵守上师的教诫开示,金刚道友之间团结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具备这些品行,也算是个不错的弟子了。
只要是咒语就有手印,其他的咒语,一个咒全程结一个手印,但有两个咒不同,一个是九字真言,念诵一个字就要结一个手印,还有一个是三字明,同样也是一个字一个手印。
瑜珈八法,是藏密梦观成就法中的一套动功。瑜珈即是相应,久练此功,可使身心相应,人与宇宙相应,天人合一,开通百脉,培养自身的浩然正气,达祛病、强身、增功、激能的巨大功效。其将六字真言简化为三个:嗡啊吽。这又叫三字总持,总括一切发音。
其中,“嗡”为天部音,可调取宇宙原始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