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宁也不好跟苏青青解释太多,毕竟这事儿还没有一个定论,她也不好信口胡诌。
不过,对于这座水库底下藏着的古墓,霍思宁现在慢慢细想她刚刚在水里面所看到的,就总觉得这里面似乎藏着不少玄机。
在此之前,霍思宁也不是没有见过水下古墓,事实上,明朝的开元皇帝朱元璋,就曾经将其祖陵设置在水下。
明祖陵位于江省洪泽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这座古墓,在水中已经藏匿了数百年时间,至今这座水下陵墓,仍然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风貌。
不过,周世涛就曾评价过,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其实并不理想。
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
按理来说,当时朱元璋手里有堪舆大师刘基在,肯定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但是朱元璋却仍然将祖陵安葬在了洪泽湖。
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还要看三奇四应。
所谓的三奇即是指山、水、案;而四应则为前、后、左、右。
左右要有护砂,“砂”即是指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
由此可以判定,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之外,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但是眼前的这个水库中的陵墓则与明祖陵截然不同,这里拥山抱水,又是高山大阜,甚至还有朝廷大员随葬,这规格,俨然比明祖陵还要更高一筹。
所以霍思宁心下难免就有所猜测,这陵墓,会不会是明朝哪个皇帝的阴冢?
对于这个陵墓的主人,霍思宁最先猜测的对象,就是朱元璋。
明朝最先的首都是南京,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死后,不过几天就直接下葬了,对于朱元璋具体死亡的时间,史书上也记载得颇为模糊。
朱元璋死后,是其长孙朱允炆为他举办的葬礼,而朱允炆选择下葬时间,却被正史野史所诟病,“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疑为掩人耳目,故意混淆是非。
如果根据《明皇大政记》等史书的记载,堂堂一位开国之君,死后几天即下葬了,这正常么?所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听说侄儿把他老子匆匆埋了后,十分恼火,这也为不久后朱棣篡位夺权找到了第一理由。
而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正史野史各有说辞,有说是是洪武31年闰五月初九,也有说是闰五月初五,还有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
为什么一个堂堂一国之君,死亡的时间居然没有一个定论,还流传出了这么多种说法呢?按说帝王之死,史官应该要清楚明了地进行记录,为什么史书上要写得模糊?
霍思宁觉得,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自己给外界设置的一个迷障,利用障眼法来迷惑世人,让人无法找到他的陵墓,以此来逃避盗墓者的挖掘偷盗。
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地下建筑,向来都出自皇陵。
自古陵墓出宝藏,无数帝王肯定未曾想到,本来希望可以寿终正寝,腰才万贯进入极乐世界,可谁能想到会换来百年后的挖坟,甚至连自己的尸骸都保不住。
朱元璋这人本就是出身草根,当过流民做过土匪甚至还剃度出家当过和尚,他历经民间沧桑,所以很有可能亲眼目睹过盗墓贼盗掘某皇陵或达官贵人的坟墓,因而由此心生警惕,在死后故意设下了mí_hún阵,让人摸不透他的真正所在。
虽然史书上大多猜测,朱元璋的陵墓藏在了明孝陵,但是霍思宁却并不以为然。
以朱元璋这人的狡猾奸诈,没道理会这样明显地将自己埋葬在随时可能被盗墓贼光顾的地方,尽管明孝陵的陵墓在经过精心设计之后,采用了北斗七星“勺头”、“勺身”和“勺柄”的布局,整个皇陵四通八达,复杂万千,但是霍思宁仍然觉得,明孝陵也许并非朱元璋真正的安身之所。
因为时至今日,负责勘察明孝陵布局的专家们,仍然没能找到朱元璋的葬身之点,甚至找不到主墓室所在。
一个诺大的陵墓,如果没有盗墓者“光临”肯定是假的,那朱元璋尸骸之处已经被破坏也不无可能,但是近些年考古学家通过精密的探测技术发现,发现明孝陵地下的布局是完整无损的,未曾有过任何痕迹,那也就意味着朱元璋自己“藏起来了”,而且没人发现他藏哪里了。
当然,眼前这座水下陵园,究竟是不是朱元璋的,或者是另有其人,这些都只不过是霍思宁的猜测而已。
当谢道远带领大部队赶赴郊区后,霍思宁就一五一十地将她所知道的东西说给谢道远听,谢道远得知水底下有可能藏着一个大型古墓葬群后,顿时就皱紧了眉头。
在文物局的几个工作人员和水库承包方协商后,谢道远提出的泄洪放水,清空水库这个提议终于取得了同意,很快,这座大型水库里面的水,就被开闸引流。
连续两天的时间,一座水库的蓄水才被彻底排空,很快,这座沉睡在水库底的古墓葬群重见天日。
考古工作小心翼翼地展开,霍思宁就被分配为谢道远的助手,加上苏青青,两个人一块儿参与古墓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