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有了火器粮食布匹,临时招募了一千多名丁壮,前往陕西去上任了。
在临走以前,对着那些自称为实业家的作坊主们,躬身长揖。
孙传庭提前出山去对付闯王高迎祥了,朱舜准备开始自己的第二步了。
工人会馆。
朱舜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继续抽丝剥茧:“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流寇是永远征剿不完的,杀死了闯王高迎祥会有李自成,杀死了李自成也会有其他人继续成为闯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寇问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流民、财赋。”
流民问题极其严峻,流民在各地流窜,盘踞在各省州城省城附近,平日里经常干一些抢劫偷盗的事情,扰乱各地的稳定。
等到闯王高迎祥在官兵的围剿下损失了手下,这些流民就是流寇最优质的兵源,这也是流寇越是征剿人数越多的原因。
经过抽丝剥茧,第一条脉络就很清晰了,只有解决了流民问题,就能釜底抽薪的抽走闯贼的兵源,一点一点的耗死闯王高迎祥和李自成。
怎么解决,就需要先搁在一边了,流民问题和土地兼并是一体的,是三千年来永远走不出的一个怪圈。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明朝就要出现一位拥有大魄力的皇帝,效仿太祖进行土改,实现土地国有化。
朱舜只能先搁置这个问题了,开始抽丝剥茧财赋:“朝廷没钱,主要因为朱元璋和朱棣给后代挖了两个大坑,一是官绅不纳粮,二是国家养猪计划。”
“要想解决官绅不纳粮,几乎等于消灭官僚地主阶级,比土改还要困难,只能从国家养猪计划入手了。”
朱舜抽出了一张泛黄纸张,用简体字在上面开始罗列大明的国家养猪计划,从中分析出问题的根源。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为了防止藩王们有样学样,废除了宗藩的行政权,只保留了经济权。
大明给予宗藩丰厚的俸禄和大量田产,好吃好喝的在封地养着,一辈子混吃等死,不能出封地,更不能参与朝政。
当初宗藩的人数少,大明养着宗藩毫不费力,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数目急剧膨胀已经成了明代一个巨大的寄生阶层。
直到天启六年,宗藩人数多达六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人。
朱舜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汁,提起写下了山西、河南等各省的名字。
山西,每年课收上来的粮食是一百五十二万石,宗藩的禄米支出却达到了三百一十二万石。
河南,每年收缴的粮食是八十四万石,宗藩的禄米支出达到了一百九十二万石。
除了江南以外,各省收缴的粮食还不够宗藩禄米的一半,这就需要从江南的粮赋里抽调绝大一部分去养猪。
朱舜抽出了另一张泛黄纸张,开始在上面书写简体字。
这些宗藩吃掉朝廷庞大的赋税,还占据了大量不用缴纳赋税的庄田。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赏赐了两百万亩庄田。
万历十七年,潞王就藩赏赐了两百万亩庄田。
天启七年,瑞王就藩赏赐了一百五十万亩庄田。
……
朱舜放下手里的毛笔,看着泛黄纸张的一行行数字,怎么让大明财政喘口气,已经落在是实处。
只要收回宗藩手里的庄田,大明财政就能脱离崩溃边缘,多支撑几年,多为工业革命争取几年的时间。
朱舜把两张泛黄纸张烧掉,平静道:“备轿,去紫禁城。”
崇祯已经回到紫禁城处理政务,经过通传,朱舜走进了暖阁。
崇祯坐在暖阁里,处理积压很多的奏章。
朱舜走到崇祯面前,说出了自己已经抽丝剥茧很清楚的谋划:“皇上,派兵征剿流寇只是治标,要想治本,就要从根源上解决流民问题。”
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帝师孙承宗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了,只有彻底解决流民问题,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闯贼。
但是流民问题困扰了大明几百年,哪里是那么轻易解决的,崇祯只是点了点头:“爱卿所言有理。”
朱舜知道崇祯不会相信真的有办法解决人数庞大的流民问题,更不会相信有人可以让大明跳出三千年来的怪圈。
但是,朱舜是个例外。
朱舜不再谈论流民问题,反倒是说起了宗藩问题:“大明的财赋情况,臣是了解一些的,臣有一条计策可以帮助朝廷收回大量的钱粮。”
崇祯听到收回钱粮,来了兴致,放下手里的御笔,看向了站在黄绸御案前方的朱舜:“爱卿但说无妨。”
朱舜拿出了一张精美的吴纸,上面用隶书罗列宗藩们大致拥有的土地,交给王承恩呈了上去:“只要把宗藩手里的土地收回来,朝廷便有钱粮整顿武备,消灭流寇,对抗北方建奴了。”
崇祯每年看着一笔笔庞大的禄米送到宗藩手里,肉疼不已,但也只能肉疼,要是不给宗藩禄米了还不得起来造反。
朱舜知道崇祯在想什么,平静道:“皇上,如果给宗藩们一个做皇帝的机会,宗藩会如何?”
“工业伯!”低眉顺眼站在旁边的王承恩,突然厉声大喝了一声:“不要以为你没读过诗书就可以胡言乱语,造反是要杀头的!”
朱舜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帮他开脱,继续说道:“请皇上明示。”
崇祯瞧见朱舜的表情这么认真,还以为他这是要逼宗藩造反,收回宗藩手里庄田:“现在不是时候,外有建奴,内有流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