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隆续看着自己召集的大军,也是笑了笑,对于如今辽国的兵马久经沙场的人,他觉得接下来也是时候开始准备攻伐长安了,这次只要拿下长安剩下的洛阳对于他自己来说不在话下。不过现在也不过是一次测试自己手下的机会,他就是想要看看自己的手下有没有一战到底决心。
这个时候耶律隆续笑着对自己的手下们笑着开口说道:“弟兄们,如今我大辽兵马,枕戈待旦,也是时候考虑到进攻大宋长安的准备,朕之所以不进攻洛阳,是因为洛阳是宋朝东都,这里防范甚然,但是朕并不是说想要放弃洛阳,而是待我们拿下西都长安,长安和洛阳是四战之地,所以这个位置地理环境,对于宋朝来说他们的兵马防备能力,并不比得上大宋的开封这么多兵马驻守,所以朕考虑的是不是应该先拿下长安以及洛阳,只要朕拿下长安洛阳,大宋就只剩下一个都城,渊州,到时候攻下渊州,朕就可以直入雁门关,进而直攻大宋完成先皇所定下雄图伟略。”
一、交通漕运优势。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的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入淮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特别是唐中期以来,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中央对南方依赖增强,故而苦心经营开封,使它在战乱的环境中迅速崛起。延至五代后周时,开封交通更加便利。从水路有通往南方广大地区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的蔡河。陆路更是四通八达。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便利的交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派军阀争斗的战场,受到较大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皇帝也不得不率臣下就食于洛阳。物资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尚有相当难度,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另外一个方面,赵家政权吸取中唐以来的教训,对待地方采取弱枝强干的中央集权政策,京城驻有大量的精锐部队。解决城市人口和如此众多军队的消费问题,当是首要问题,开封以其便利的地理交通成为建都的首选城市。
二、政治地理优势。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开封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四战之地,形势涣散,不利于守。这是定都的不利因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当政权强大时,它的位置却是有利控制中原的。开封“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而且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从北宋代周到宋太宗二次北伐,这一时期宋政权在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要着手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南方仍存在若干名义上臣服的割据政权,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开封的位置都比洛阳优越得多。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从后勤保障上讲则可节省民力。即使统一完成后,赵宋王朝削弱地方的守内政策也客观上要求以开封为首都。一旦出现反叛可以从开封出发,迅速地予以镇压。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下,以开封为都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三、历史和城建优势。五代以前,首都设置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封城的崛起,五代以来,都城则在开封和洛阳之间交替。开封先后成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历代悉心经营,特别是后周世宗时期,一方面,取土虎牢修筑开封外城,使开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三重城墙的城市,城高池深,有效地弥补了不利于守的缺憾。另外一方面,令王朴经营规化城内,拓宽道路,绿化环境,又允许临街开店,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宋取代后周前夕,人口已达百万,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此时的开封已经初步具备了帝都的风范。而洛阳则因战火频仍,面目已非往日。因而选择首都,开封自然是当仁不让。
四、官僚群体意识的有力影响。宋代周是以兵变形式实现的较为平和的政权更替,赵匡胤再三告诫兵将不得擅劫府库,凌暴后帝。一改往昔兵变恶习,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政策,不仅稳定了政局和社会生活,而且对开封的发展也起了有益的作用。所以在赵匡胤欲西迁洛阳时,晋王赵光义敢于提出“在德不在险”的定都方略。另外,追随赵宋起家的将相也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大多在开封安家多年,安土重迁的意识无疑应占主流,所以定都开封更符合他们的群体利益,受到他们的支持。
总之,以开封为都固然有较大的缺憾,同时也并非太祖本意,但却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诸历史因素积累的必然。所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以开封为都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耶律隆续的话也是让耶律休哥很意外,他开口询问道:“陛下宋朝现在不是给我们签订合约,还给了我们一定的粮草,我们这个时候,万一宋朝反应过来对于我们大辽这样进攻做出准备该怎么办呢?陛下您应该早做防范才是,这叫以防万一。”
耶律隆续也是哈哈大笑然后开口说道:“合约不过是拿来撕毁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再说咱们这么做也不全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考虑了很久朕才做出了一定的准备,如今的情况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