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给萧挞凛诠释着仁者爱人和软弱的是非界限。
长期一来,中原王朝用宽柔仁爱的羁縻政策对待周边夷狄;西南、东南诸帮夷狄俯首称臣,只有契丹人自以为是,肆意猖獗;把中原王朝的仁慈、羁縻看成一种软弱,变本加厉地掠城攻地打草谷;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慈和友爱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是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创立者为伟大的孔子。
孔子就是一个仁人,孔子思想是从仁出发,“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拓展成一种思想学说;都为华夏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四海之内内皆兄弟”。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顺应了春秋时的人民的愿望,也符合当时社会秩序。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在爱人的基础上亦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者有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
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孔子还曾说过“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孔子对于天命观是多么的重视。
孔子所说的天命和江湖上算命先生所说的天命不是同一件事,孔子的天命是指上天给我们的使命;而算命现在所说的天命是指上天给人安排的命运,算命先生的天命是一种迷信说法不可信。
在孔子看来,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是因为有上天的使命。
上天之所以给你天赋,是想让你用自己的天赋来完成他所给你分配的任务。
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自己到底承当了怎样的天命,这就是“知天命”的意思。
其实,“知天命”就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适合干什么,这需要时间的积累的;所以孔子才将五十岁定为“天命之年”。
只有“知天命”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担当起拯救天下的重任;这样的人才会“畏天命”知道自己身负重任,在巨大压力的推动下,才能不断的去学习,去完善自己,这样到了最后,就能随心所欲,顺应天命,必然能够走上高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后终于能够顺应天命,流芳百世。
其实,孔子的天命观也是一个理想观,我们可以将天命看成是理想,有了目标,为了目标,努力去完善自己,不断的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344章:擒敌(12)
郑爽的夸夸其谈,是萧挞凛目瞪口呆,萧挞凛自誉为汉学家精通中原文化;可是对孔子的了解却是只鳞片爪,郑爽如此这般一诠释;使萧挞凛对孔子的认识更深一步。
萧挞凛凝视着郑爽无言以对,申天却上前一步站在郑爽面前道:“郑元帅,小子听您刚才的意思要想释放萧挞凛是不是?”
郑爽没有直言,只是委婉地点了点头,申天立即急火;不依不饶地对郑爽喊道:“萧贼是大宋的头号敌人,杀了我们那么的将领和百姓;元帅竟然想把他释放,你是不是跟萧贼早就私通!”
申天说着不容郑爽回答便就愤怒不已道:“小人是直肠子,郑元帅赶来禁军大营遴选人手;要求武将打擂比试;申天是通过打擂跟随你来的。那时候郑元帅一身正气满是杀鞑子的劲头,小子才自愿给您做侍卫;那知在萧挞凛面前你却显得如此怂,竟然要将他放掉?那不行,小子现在就斩了他看你如何释放!”
郑爽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