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具体温度,是悠悠用温度计量出来的,时间也是悠悠看着钟表计算出来的,二爷可没用温度计,他都是用手来感觉温度的。
二爷做麦芽糖的手艺,是在关东跟内地的一位老乡学的。据说这位二爷的师傅,是正宗的家传手艺。
他们家制作的麦芽糖粗细均匀,芝麻沾满不露皮,每根麻糖中间都有129个小孔,两端封口不通气,食之酥脆,香甜适口,以香、甜、酥、脆四大特点久负盛名。
他们前十多辈子都加工麻糖,是祖传手艺,谁也搞不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的,传说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因其味美可口,香酥脆甜,清朝顺治年间,成为贡品,得到皇上赏赐。
他们家的麦芽糖主要原料是精选大米、小米、黍子、大麦、芝麻,集五谷之精华,进多重发酵手工制作的传统休闲食品,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选料严格,制作精良,工艺繁多,循序有章,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好火候。时在冬月,始做麻糖。
他们家祖祖辈辈靠熬制麦芽糖发了家,家产万贯,良田万顷,这才真是买梨膏的竖(盖)楼,慢慢熬出来的。
解放后,妥妥的大地主,财产没收,土地均分,作坊归功,人员被镇压,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二爷师傅家人分离,心灰意冷下只身一人闯了关东,碰巧了和二爷住一个屯子,俩人对脾气,相互帮扶着生活。
漫长的冬季无聊,为了给孩子做些零嘴,俩人就捣鼓着做麦芽糖,做的多了,也卖些给附近的村民,多少能补贴家用。
二爷他们闯关东,去的是最北面的极寒之地,生活极为艰苦。二爷的师傅,没几年就去世了。
去世之前,他把自家的积蓄全部给了二爷,嘱咐他一定回家乡,不为大人也为孩子。那时候二爷的身体就有隐患,他们的居住地实在是不适合病情的恢复。
二爷正是靠着师傅的馈赠,才顺利回到了韩屯。回来的时候,他把师傅的遗骸带了回来,和家人并骨葬在了一起,完成了师傅的意愿。
二爷还用熬好的麦芽糖浆,做了其他种类的麦芽糖。
:麦芽糖浆放入花生碎,搅拌均匀,放入涂了油的二厘米深的方托盘内,趁热压实整平,放在室外冷却后,迅速切成2厘米左右的方块或菱形。
芝做法一样,只不过是把花生碎换成了熟芝麻。
芝麻球:把两厘米粗的糖条切成方块,用手快速的搓成圆形,放到铺满熟芝麻的盘子里打个滚,外面就沾满了熟芝麻。
玉片糖:熬好的麦芽糖浆加入熟芝麻,搅拌均匀后放到涂油的案板上,迅速的用涂油的擀面杖压成一厘米左右的薄片,然后切成五公分宽十公分长的长方形快。这种麦芽糖像玉片般透明温润,被人们形象的称为玉片糖。
玉片糖加入部分黑芝麻,黑白分明,更加的漂亮。
敲敲碎:就是把熬制好的麦芽糖浆,直接冷却成砖头那样的大块。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空隙,吃的时候,用榔头轻轻一敲,就掉下来几小块。
这两年货郎担就有买这种敲敲碎的,一毛钱一两,能买一大包。敲敲碎酥脆香甜,老人孩子都爱吃。
孩子们拿些碎头发烂鞋,也能换块枣大的敲敲糖,塞在嘴里满足的吸溜半天。
熬好的麦芽糖浆,也能直接吃,货郎担把这种糖浆叫做糖球。这种糖浆比做麦芽糖的糖浆稀,不过比糖稀的浓度要大。用透明的敞口大玻璃瓶装着,晶莹透亮,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一分钱一个糖球,就是用干净的高粱杆在糖浆里沾一下,朝着一个方向转动,一个枣大的圆球就形成了。孩子们用手举着,不时的添一下,一脸的陶醉。
麦芽糖被二爷制作出十多个产品,长的、方的、圆的,厚的薄的,摆放在盘子里,放了慢慢的一桌。
二爷还专门找悠悠姥姥,要了两个广口的玻璃瓶,把糖稀和制作糖球的糖浆,分别盛放到里面。
悠悠从见到货郎卖的糖球,就感觉和后世的棒棒糖差不多,可惜的是,这糖球得现做现卖,没法存放。
看到二爷熬好的做糖球的糖浆,突发奇想,在芝麻球没冷却前,迅速的插上根十公分长的竹签,简易版的棒棒糖出炉了。
二爷看过就笑了:“这办法好,让孩子们拿着吃干净。”随后让悠悠拿了一把竹签,一下子制作了二百多个。
自从二爷制作麦芽糖开始,村里人没事就去糖坊观看,能帮把手的就帮把手,不能帮忙就看热闹。
出糖的这天,正好是星期天,村里没上班的人都来了,孩子们挤在院子里,围着冻糖的架子,不时的发出阵阵尖叫声,好多孩子馋的吸溜口水。
大小孩子都馋,可大人们在家都嘱咐好了,二爷没祭拜前,谁都不准吃麦芽糖。
所以,孩子们尽管馋的吸溜口水,也没一个敢上前抓麦芽糖的。
驻韩屯的工作组和专家组,科技大的师生,就连山本他们这些日本鬼子都来了。
所有的产品制作完毕,贡品装盘摆在供桌上,抬到灶王爷的灵位前,二爷带头跪拜祭奠灶王。和腊月二十三的祭拜不同的是,没说“上天言好事”这段拜词。
这里的人们有个习俗,家里不论何时改善生活,必须先敬灶王爷,感谢灶王爷保家有功,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
敬灶王非常的简单,把食品往灶王爷的灵位前一摆,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