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朱由检提出设立军机处,这原本是对内阁制度的一大挑战,不想却被东林党人痛快地接受了,其他阁臣自然更不。infon∈n∈文n∈小n∈说,这其中的玄机在于,东林党人认为他们目前最大的政敌是温体仁和周延儒,而他们这一派是不懂军事的。皇帝既然已经声明,只有知兵者才能进军机处,那显然温、周及其党羽都无法入选。
相反,东林党人虽然懂军事的也不多,但多少比温周党要强一些,最起码兵部尚书王洽是铁定要进军机处的。如此一来,便可巧妙地排挤温体仁和周延儒,让他们逐渐边缘化。
正因为抱着这种目的,所以东林党人对朱由检提出的军机处的种种权力,基本上也没有反对。这些权力主要包括:
一,建立值班制度,处理一切紧急军情;
二,下达军事部署,皇帝批准后生效;
三,凡是涉及到军事层面的事务,为皇帝和内阁提供参赞。
但是东林党人也不是对皇帝一味妥协,钱龙锡等人提出,军机处职责重大,其人选必须与阁臣一样实行廷推,而且必须由阁臣领衔。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只要举行廷推,皇帝就不能任意提拔自己中意的官员,东林党完全可以凭借人数上的优势,把军机处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把温周一党以不知兵的理由排除在外。
对此朱由检欣然同意。温体仁和周延儒一向善于揣摩圣意,过去朱由检想进行某项改革时,也常提前给他们暗中吹点风。可是此次他们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也摸不清朱由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二人偷着对视一眼,又想着自己之所以能上位,全靠顺着皇帝的心意议政。这个军机处看起来对自己不利,但既是皇帝提出,必有深意,如果贸然反对,以后必将失宠。因此权衡之下,也只好表示同意。
见大局已定,朱由检心满意足地又打了个呵欠,众臣便知趣地告退了。等众人全退出养心殿,朱由检的脸上才露出胜利的微笑,暗忖自己“温水煮青蛙”的把戏再一次获得成功。
其实这个军机处,当然是效仿清朝的军机处而来,朱由检连名字也懒得换了。东林党人也确实猜对了一部分,朱由检确有用军机处与内阁分权的想法。
因为现在的内阁权力实在太大,几乎所有朝政,均需内阁做出票拟。虽然朱由检费尽心机,在内阁中安插了温体仁、周延儒等人,但东林党还是占上风,内阁常常不能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票拟。虽然最终的批红权在皇帝手上,朱由检也不可能每个票拟都打回去让内阁重写。
而且内阁中斗争激烈,即使东林党内部,也常因意见不一而生争吵,办事效率可想而知。其他事务犹可,涉及军事可是半点也耽误不得的,因此朱由检过去经常不得不绕过内阁,直接下达特旨。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效率是高了,但官员集团对此意见非常大,抵触情绪也非常严重。幸亏几次军事行动都成功了,一旦有一次不成功,恐怕他们就要借机群起而攻之,朱由检的权威就会生动摇。
现在朱由检设立军机处,把军事问题单从内阁里拿出来,尤其是规定军机处有权下达军事部署,这就等于是票拟了,无疑是减少了内阁和官员集团对自己的阻力。
但是朱由检的军机处与清朝的军机处还是有重大区别的。清朝的军机处其实就是让皇帝大权独揽的一个工具,军机处大臣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只是承旨下达。后来也不光是处置军情了,几乎所有朝政军机处都要管,等于是把内阁给架空了。
而且经军机处下达的旨意,和经内阁下达的“廷寄”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廷寄是晓谕天下的,而军机处的旨意叫“上谕”,只给领旨的人,其他人无从知晓。这固然让皇帝的权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这种秘密政治实则对国家非常有害。因为整个社会都变得没有规则、没有法律可循,什么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每个人都是奉旨办事;而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长此以往,国家必然陷入僵化和腐朽。
所以朱由检并不想架空内阁,只想把军权从内阁中分离出来。他真正想效仿的是现代的“中央军委”,或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即只有军事指挥权,而不干涉其他事务。甚至像征兵、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军人薪资待遇等“普通”军事事务,也仍归兵部管。说白了一句话,军机处只管打仗。
至于军机处的人选问题,东林党有东林党的打算,朱由检也有朱由检的高招,否则他也不会轻易提出这个构想,反被东林党利用。明朝的规矩是以文制武,这一点朱由检并不反对。但具体的军事作战,必须由武将去完成。明朝在这方面做得太过,连领兵打仗也必须由文官担任统帅,而文官又不知兵,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辽东如今的局面便是文官统帅造成的恶果。
现在朱由检虽然掌握了一部分军权,但还是不能完全放开手脚,任用有才能的武将。比如从辽东撤兵至山海关,名义上算是孙承宗指挥的,孙承宗为此还背了黑锅;平定西南叛乱,名义上算是成基命指挥;京师保卫战,名义上是内阁指挥,实际上是朱由检直接指挥,廷臣对此意见很大;此次平叛之战,则是卢象升和孙传庭两名文官指挥,幸好这两人军事才能都还不错。
所以军机处大臣的人选,朱由检其实心中已经有数。兵部尚书王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