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的安抚策略在士气低迷的大营当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那些个一直在徘徊当中想着是不是脚底抹油的蒙古王公们终究还得安定了下来,决定先观望一下再做最后决定。
没有办法,这些年草原上蒙古诸部被清军杀的太惨,但凡不肯臣服的部落基本上都被屠杀灭绝,狠毒的女真人对于敌人的手段残暴到了极致。
蒙古人被杀怕了,于是女真人把大棒给收了回去扔出了甜枣,比如不断和蒙古大部联姻等等。
面对更加凶残的武锐军,没有任何一个蒙古王公愿意充当清国的炮灰,可同样是没办法,因为他们就算是跑也只能跑回草原上去,可按照汉人的话说就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八旗兵干不过武锐军可杀他们还是绰绰有余,面对武锐军,大清国最大的败局无非也就是撤回关外,届时抛弃大清国回转草原的蒙古诸部,没准就会面临来自满人的疯狂报复。
现在阿济格说了,可以用火枪射不穿的铁盾掩护前进,诸蒙古王公脑袋本身就不太灵光,于是仔细一想,觉得此法没准真的可行。
武锐军强就强在火枪,那些孱弱的汉兵没有正面搏杀的勇气,所以只能倚仗犀利的火器远程杀伤英勇的蒙古战士,如果能举盾抵达武锐军营前,那火枪成就了废铁,武锐军自然也就只是没了牙的老虎。
昨日那一场冲营之战,蒙古军损失太惨,以至于一向自恃武勇直接被杀到懵圈,战场上前赴后继,玩命冲锋的时候或许还不觉得什么,可战事结束之后再去回望整个战场,那是透骨的寒。
身为蒙古战士,这些年他们见惯了尸山血海,手中的马刀也割开过数不清汉人的咽喉,对于死亡几乎已经麻木了,可是现在,当蒙古人发现死的都是自己人之后,发现比自己还要勇猛的战士被武锐军当成靶子射杀,死的毫无价值的时候,谁还能淡漠生死。
吴三桂也得到了安抚,不过根本没当一回事。
“说的再冠冕堂皇又有何意义?”吴三桂冷笑道:“某敢保证,下次和武锐军交锋,关宁铁骑必然会被阿济格强令举盾冲营。”
“末将觉得这举盾冲营之计或许可行。”张国柱哼哧道。
“可行?”吴三桂凝视张国柱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对武锐军了解的太少,可乱世经年,我们为何对一个窝在四川腹地的巨贼了解如此少,是因为蜀道难行,是因为消息闭塞,也是因为冯恺懂得隐忍。
短短四年时间,将新征募的农夫训练成了一群虎狼,也是这短短的四年,冯恺拼尽全力发展火器,并且克服火枪种种缺点才有了如今武锐军手中堪称杀人于无形之中的利器。
这说明在冯恺眼里,他非常清楚火枪才是以后战场上的王者,昨日一战,也确实证明了火枪为王!
一个能如此深谋远虑,重视麾下战卒性命,甚至不惜让最底层的小兵都拥有精良甲胄的统帅,他会那么短视,会想不到敌人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克制火枪的办法,而且还是用巨铁盾这么浅显的办法?”
谷壨
张国柱深以为然,一想到昨日战斗一开始时候武锐军火炮发射出来的那种可以毒死人马的毒烟,还有那怎么也无法熄灭直到把人烧成白骨的未知之物,他就浑身惊颤。
可以说武锐军的战争方式已经完全颠覆了他们这些人对于战场上的一惯认知。
一个能如此出其不意的统帅,冯恺赖以左右战场胜负的利器,若是随随便便被破解,那才是笑话。
“好了,计划不变,我们漏夜奔走,现在阿济格经历如此惨败,蒙古人人心惶惶,他就算手段再狠辣,满洲人再凶悍,也断然不敢在这个档口堵我之路,我们一路南下走湖北入湖南再走广西去往东南,凭借咱们手中的兵马,夺了缅甸或者安南称王不会有什么难度,而这东南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届时管他这天下是冯恺还是满清占了去,咱们称臣纳贡,何愁不能如当年南越国那样立国称祖。”
张国柱想说话可还是咽了回去,东南哪有那么好拿下,烟瘴丛林,毒虫遍地,骑兵杀进去根本没办法发挥平原野战的威力。
而且就算拿下了……以吴三桂背叛满清,若满清得天下,会置之不理?若冯恺夺天下,凭借武锐军之强悍,他会对纵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听之任之,还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立国?
想想都不太可能,但是张国柱之所以不说话,也是因为没法谏言,面对武锐军这个几乎看不到一点战胜希望的敌人,留在清营最终的结局十有八九是陪葬,降了冯恺,这人心隔肚皮,也确实是等于把自己的小命放在冯恺手上任其拿捏。
吴三桂一代枭雄人物,自然不会干赌命的蠢事,于是算来算去,似乎只有东南一条出路。
不去东南,难道去西域承受风沙之苦,又或者去草原与天争命?
其实在张国柱看来,离中原越远越好才对,只有离的足够远,才能避开华夏新生王朝,立国之初的强大武力。
另外,武锐军之强是强在火器,这火器以前没有就算了,现在既然已经有了那么仿造起来应该不难,那么只要离华夏远一点,也不需要立国,只需要有一块稳固不会受到侵袭的地盘,再拥有充足的时间,届时完全可以锤炼出一支不亚于武锐军的火器军出来。
到了那个时候,关宁铁骑加上火器军未必没有杀回中原夺取这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