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与工部的人不是很熟,对方冒出这一句,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想了想实在判断不出对方意图,所以随便支吾几句就走人了。
接下来他又去了兵部,在这里办事很顺利,尚书高升大学士,兵部里气氛自然不错。
提督五城御史的关防印信在他上次到兵部索要之后,已经铸造好了,只等着任职者来取而已。此外又商定了从京营调拨一百官军,在五城提督御史衙署听用。
辞别时,听到兵部官员说“袁阁老朝思暮想的意欲前进一步,这次却又被彭阁老挡住了,甚为巧妙,李大人没少出力罢。”
李佑不知说什么好,怎么人人见了他都要提上一句,传到满天飞舞的阴谋还能叫阴谋么?
本来他想着别人体察不到他的心血,故而默默无闻的充当幕后英雄,没有成功快感,但貌似事态有点相反。
问题出在哪里?那新宁侯的嘴巴不至于如此不牢靠,导致将底细都泄露出去罢?李大人始终百思不解,满腹狐疑的又去了吏部办事,顺便到文选司左郎中那里闲谈几句。
果然,又见左郎中笑道:“袁阁老这一记闷棍挨的不轻,必定是你所为。”
在泛泛之交的人面前,李佑不好多说什么,但与左郎中关系不同,便严肃的问道:“左部郎是从哪里听说的?”
左郎中对李佑的一本正经表情颇为纳罕,“随口说笑而已,怎的如此认真?”
说笑?李大人很奇怪,反问道:“如此事情,也能胡乱说笑?”
左郎中解释道:“你还不知道?上次皇极门早朝,我等六部属官在一处闲谈,语及今次内阁之事,有人戏言,虽无凭无据,但知必是李佥宪所为。
我等问其原因,他说内阁变动的好处尽归于你,满朝看去,只有你最得利,如此还需要什么证据?但凭心证也是你艹弄其事了,别人谁能闲得费这心。这话在六部之间传来传去,当个笑谈而已,你何必较真在意。”
这个…知晓情况后的李大人无语凝噎。朝廷中永远不缺少聪明人啊,就这样全无证据的胡猜也能猜到真相。
回想起来,话说本次内阁变动,可以总结为三件——第一件,卢尚书,他李佑在中枢有了新靠山极其得利;第二件,徐首辅与彭阁老决裂,他李佑的死对头遭到削弱,相当得利;第三件,年事已高的彭阁老超过袁阁老担任次辅,为许阁老复职埋下伏笔,他李佑还是得利…这三件事,涉及立场各不相同,别人有可能在其中一件上得到好处,但要在三件事上全都得到好处的,貌似除了他李佑一个再无别人。
而且第一件和第二件都是他李佑借着廷鞫名义公开促成的,但次辅位置易手这件却让朝廷诸君莫名奇妙,找不到来龙去脉,只有彭阁老投靠了太后这么一个很值得推敲的理由。
所以别人闲谈说笑时,也就顺便将第三件事扣向李大人头上了,反正李大人已经干了两件,不差再多上一件。况且他与彭、袁二阁老关系都很恶劣,也不在乎多这一件。
至此李佑总算明白,原来工部和兵部的官员都是抱着谈笑的心态与他戏言,倒叫他如临大敌一般胡思乱想了半天。
李大人突然神容凝重起来,对左郎中说:“你们所猜得不错。彭阁老担任次辅,确实是在下说服了太后所为,没想到轻易被你们看透了,叫本官何以自处。”
左郎中哈哈大笑,“戏言就是戏言,茶余饭后徒增笑耳,你胡乱承认也成不了真。”
李佑也相对而笑,一直到出了吏部,他的笑容才渐渐收敛起来。通过这个说起来像虚构、其实是真实的戏谈,他感觉似乎悟到了什么,不禁站在道边上陷入了沉思。
最近的这段时间事情顺利,一切照着自己所预想的发展,自家表现也很突出,但物极必反四个字果然意境深刻,居然出现了如此情势。
这种情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表面上看只是玩笑,此外没有什么,暂时也不会产生威胁。
但无论如何都被惦记、处处躺着也中箭,这便成了一个无所遁形的人,在政争中将是极其悲催的。等若是你在明别人在暗,最起码失去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能力。
继续往深里挖掘,这个情势又是很微妙也很危险,能出现这种玩笑,那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才是真正值得重视之处。
战胜了人,也连带制造出了这种情势,不能不警惕。就算能战胜所有对手,但只要忽略大势,最终还是必败无疑。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纵横无敌,可是目光短浅几分,就要以悲剧收场。如楚霸王项羽,此人能够敌得过天下之人,但却敌不过天下之势,一连数年几乎战无不胜,然而最后却自刎乌江。
想到这里,李佑暗暗做出了决定。
近一个月时间,因为许次辅丁忧去职,他一时间中枢无人,无法在京师官场稳稳立足,所以不得不竭尽全力借用形势,屡出奇兵不停策划各种阴谋阳谋。在带来丰硕后果的同时,这超常发挥也对朝廷上下诸君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如今不利形势得到扭转,卢老大人顺利入阁成了第四号武英殿大学士,预计和许阁老的盟友、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可以互为臂助,而他本人也该稍稍远离朝堂了。
所以重新担任五城提督,又被免掉朝参也未必是坏事,既不用离开京师官场,又可以实现与朝廷之间的缓冲,专心于本职即可。
自此李大人便抛开朝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