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九,甲午日,徐平带着宋军离开升龙府的同一天,重病缠身的刘太后崩于宝慈殿,不久移于皇仪殿。
第二日,三月最后一天,皇帝见辅臣于皇仪殿,宣太后遗诏,天下举哀。
刘太后出身寒微,十几岁摇着小拨浪鼓随着丈夫进京,不久受知于尚为襄王的真宗皇帝,入襄王府。太宗怒襄王沉迷女色,诏命逐出王府,此后十五年一直藏于近臣张耆家中,年过三旬才得入皇宫。
她这一生,充分诠释了一个普通的女性是如何从最底层登上帝国权力的巅峰,并一直到死把这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真宗皇帝后期起干预朝政,刘太后当政十几年,承前启后,无大过错,无大功劳。她最大的错是没有在皇帝成年时及时还政,她最大的功劳是把皇帝养育辅佐到成年,如果不算徐平在邕州的作为,这十几年平平无奇,仅此而已。
但是因为刘太后的垂帘听政,这个帝国在政治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告别了王朝的初期阶段,进入中期。这一变化如此重要,并再也没有还原。
由于身处深宫,不能御正殿,不能参加常朝,刘太后处理朝政极度依赖外朝的宰执大臣,相权由此伸张。与此相比,太后晚期依赖宦官内侍,以至于让他们勾连内外,权势滔天,反而是小事。
太祖太宗都勤于政务,无论节假雨雪,几乎无一日不上朝,处理政务自早到晚。天下事无论大小,决定权都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所谓宰执大臣,不过是依圣旨照行而已。
真宗相对平庸,但处理政事尚算勤奋,延续了太祖太宗朝的传统。虽然有东封西祀的荒诞不经,但也使帝国制度走上正轨,祖宗家法开始成形。
直至真宗晚年。政事转入刘太后手中,外朝的地位陡然升高,宰执尤其是宰相的权力一天一天大了起来,垂帘听政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所以到了刘太后去世的时候。首相吕夷简几乎一手遮天,他的品级恩宠在历任宰执中或许并不显眼,但权力却不是以前的宰执能比的。如果说还有哪位宰执曾经达到过这种高度,那就只有那位因自己心计才智连帝王都忌惮的丁谓了。
依太后遗诏,丧事一切从简。皇帝成服以日计月,也就是一天相当于一个月。京中文武大臣服丧十三日,外州县三日,沿边的州府不举哀,军人百姓不缟素。到了身后,刘太后终于还是收敛了礼仪向帝王看齐的野心。
汴梁城里徐家的客厅,林素娘一身白衣,托着脑袋看着院子里的满园春色发呆。徐正也是京官,虽然从来没担任过任何职事,买的官也是官。老老实实跟着别人穿丧服。徐平仕途不顺全是托太后的福,徐正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一犟起来跟张三娘两个回乡下中牟庄园里了,不在京城找别扭。
林素娘不能走,她还关心着徐平的前程。
按着日子,替换徐平的官员应该快要出荆湖路了,撤徐平的职事已经成了定局,再怎么也不能挽回了。
现在太后没了,林素娘也不知道徐平的未来会如何。按说太后是徐平仕途上的最大阻碍,没了她以后应该不会再有这么多憋屈事。但又有一说是皇上为了显示孝道,轻易不会改变太后的政策。
就是皇上不在意这些,针对徐平的旨意也不是一时半会能下来的。
太后葬礼,礼制上极为繁琐。一段时间内,皇上和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都会受礼仪约束,根本不可能正常处理政事。
想想也是哦,别说是皇家,就是平民百姓,守孝的时候也规矩多多。哪里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林素娘看着院子里的明媚的春光,深深叹了口气。
昨天已经立夏了,春天已经溜走,林素娘却还没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太阳偷偷爬到了西天上,厅里光线暗了下来。
外面传来打门声,把林素娘从沉思中惊醒。
家里的小厮女使都出门去了,一个去买菜,一个去做些杂事,盼盼随着徐平正夫妇回了乡下,林素娘才想起来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
开了门,见是苏儿站在门口,带着个小丫环,神情慌慌张张的。
见了林素娘,苏儿左右看看,见周围没有人,心情平定了些,见过了礼。
林素娘奇怪地看着苏儿道:“你慌张什么,家里出了事情?”
“出了大事了,娘子。”苏儿一边说着,一边心虚地看四周,“唉呀,我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林素娘一头雾水,急忙让苏儿:“快进门来说话。”
进了门,到了客厅里坐下,苏儿的小丫环去准备茶水。苏儿原来是林素娘的贴身小丫环,后来认了干妹妹,现在就是嫁了人,回到徐家也像是回自己家一样。小丫环在这里惯了,也不当自己是外人。
喝了口茶,林素娘柔声对苏儿道:“到底是什么事?你喝口水慢慢说。我们两家也都不是从前样子了,再大的事情也有解决的法子。”
苏儿喝口茶水,对着林素娘摆手:“不是,不是,娘子误会了,这次不是什么坏事情,可我的心就是慌慌的!”
听见不是坏事情,林素娘放下心来,看着苏儿道:“你也是生了孩子做娘的人了,怎么还是这么沉不住气?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好了。”
苏儿又看看门外,平静下心神,探着身子到林素娘跟前道:“前两天不是太后升天了么,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