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胜利之后,华兰国增加了倭国和华兰国东部地区的大片领土,将两亿多人口囊括到了国内,这就无形中增大了市场规模。随后倭国的工业被摧毁,成为了类似于华兰国殖民地的存在,加上兰芳共和国和南十字星共和国的工业生产本来就比较落后,造成了国内生产规模非常没有过剩,反而有些不敷使用。
正是因为供需关系的不同,所以华兰国的金融市场在遭遇了初期的动荡之后,很快趋于稳定。为了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潮中逆向增长,赵守宏很快宣布了国家新的建设政策。
加大公路和铁路的修建规模,全国各地政府大量投资水利设施,由国家银行以借贷的方式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全面解决国内各处河流的水灾隐患,同时修建水电站和灌溉系统,让全国的电力传输和动力浇灌得到普及。
由汉兴集团公司发起,全国各大商家一起响应的未来城市计划正式启动,各地城市纷纷开始重建。各大城市纷纷建造新的现代化城区,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政府同时推出暖巢计划,由财政部出资购入大量小平米房屋作为廉租房,帮助百姓们住上舒适的房子。
华兰海军同时宣布了大规模造舰计划,以国家出资的方式,为海军大规模建造军舰,壮大本国的海军力量。依靠这样的建设方式,让国内的钢铁、水泥、机械加工等产业受到了极大刺激,产品供不应求,各地商家都在寻求扩大生产规模,以应对国内日益高涨的各类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其他国家进口各种机械,也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
联盟中的另外几个国家都受到华兰国的控制,等于都是自己人。华兰国当然不能厚此薄彼,让其国内出现动荡,所以各国都开始实行差不多的经济模式,让国家得以快速发展。
上合组织还很快颁布的签证法,让组织内的各个国家之前护照通用签证免签,等于是让各国之间没有了国家界限,各国百姓可以自由往来居住和通商,这就打破了国家间的最后壁垒。
华兰国内的各大商家得以将产业快速扩展到组织内的各国,再大幅度提升国内工业实力的同时,也让当地民众受惠,也增加了民间的购买力。依靠这样的良性循环,上合组织内部的经济体系反而开始欣欣向荣起来,各种工业指标不断提升。
比起上合组织内部,其他组织就要差得多了。在白鹰国内,通货膨胀之后的通货紧缩已经完全破坏了经济体系,农产收获的庄稼运送到市场上,其售价甚至还不如运费高,农民们不得不放弃了收割,任其烂在地里。与农民的情况相同,那些牧场主也不好过,牛奶同样因为价格问题,不得不被倾倒入河流,以避免更加高昂的损失。
与这些情况相反的,是城市中各个救济粮领取点冗长的队伍。大量失业工人不得不为了一斤煤一片面包,排上一整天的队。所有人都在饥饿状态,不少孩子不得不在垃圾箱里翻找着食物,以填满饥肠辘辘的肚子。
大量工厂倒闭,机器被销毁,与其相对的则是工业品匮乏,大量底层百姓没有办法获得棉衣,在冬天里不得不依靠火盆取暖,出门时为了抵御风寒,不少人拼命的往衬衣里塞报纸。
撒尔帝国和高卢国则更加不堪,这两个刚刚从上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的国家,如今的经济再次经历了严霜。比白鹰国更加严重的企业倒闭,让民间几乎也愈加严重,不少本来风度翩翩将衣服烫熨笔挺的绅士们,不得不穿起打着补丁的外衣。喝咖啡的次数被尽量减少,擦皮鞋和卖报纸几乎没有了生意,尽管绅士们的举止依然文雅,却渐渐透露出了一股穷酸味。
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门可罗雀,昔日高卢人在街边喝着咖啡享受阳光的日子看不到了,代之以在那些狭窄阴暗的胡同中,一个挨一个的风尘女子。她们在以期盼的目光看着经过的每一个男人,希望能够赚取自己的生活费。有的女子甚至肯为了一片面包或一杯牛奶而出卖自己的身体,但即使如此低廉的过夜费,也变得越来越难赚了。
这三个大国至少有自己的经济体支持,可以通过掠夺殖民地缓解国内的窘困情况。尽管这样的竭泽而渔,让各个殖民地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但至少降低了部分国内民众的怒火,让国家得以勉强维持下去。
更加凄惨的是那些小国,尤其是在战后失去了所有殖民地的条顿国,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在战后的日子里,条顿国的百姓依靠着坚韧的民族特性,终于让经济慢慢回暖。尽管没有了殖民地,又受到各大国的重重压迫,但凭借着坚挺的产品质量与条顿国良好的商业口碑,使得其产品得以在国际贸易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在华兰国境内的各大原条顿国工商业主们也不断为国内输血,让条顿国渐渐摆脱了战后的经济困顿,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化为了泡影。
各大经济联合体纷纷建立,各国都高筑贸易壁垒,以保住国内消费这股活水,同时对外大量倾销商品,借此缓解国内的经济局面。为了让国家经济体系不至于崩溃,各国纷纷提高关税闭关自守,但条顿国却是个例外。
因为战后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条顿国在军事方面始终受到撒尔帝国和高卢国的控制,国家大量权利受到限制,甚至连提高关税也需要两国同意。在这个时候,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