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皇太后薨逝,皇上服斩衰丧二十七个月,而君王服丧,一贯是以日代月,整个朝廷跟着皇上走,文武百官为太后守丧也是二十七天。
这原本是为了不影响朝政运行,才定下的以日易月的制度,但眼下倒是方便了心不在焉的皇上。
对于皇上来说,耽误了他二十七天修炼,可像是吃了大亏似的。
而皇上不理朝政,朝臣们当然也没办法要求真正主理朝政的太子夫妻俩按照正常丧制为祖母守孝,因此上官静和萧景珩实际上也是按照君王标准以日易月的服丧。
皇上不管事,皇后在冷宫,太子小两口政务繁忙,因此皇太后丧仪办得与之前的先例有所不同。
各种祭奠和吊唁活动,都是由长公主萧明瑞和驸马都尉,带着一些辈分高的亲王来主持,皇上带着嫔妃们出个面而已。
极端忙碌的太子小夫妻,就算在丧仪期间也得照常干活,唯一不同的就是奏疏上的朱批暂时改为蓝批,下发的政令,玉玺印章也暂时改成蓝色。
因为他们太忙了,因此萧明瑞希望尽量少麻烦太子小两口,能不让他们出面就尽量不去打扰,因此上官静和萧景珩在丧礼期间显得很不起眼。
与之相对的,则是丧礼期间依旧一身道袍的皇上,他可显得太醒目了!
难不成道袍换成黑白相间旁人就看不出是道袍了吗?
更醒目的是,六宫嫔妃只要没在冷宫的,都会出席皇太后丧礼,跟随祭奠吊唁,尤其是七日大奠的仪式是在启元殿前广场举行,满朝文武和六宫嫔妃都会参加。
一身黑白道袍的皇上站在最前列,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那个女人……可让人觉得太眼熟了!
大奠结束后,满朝文武都在心里犯嘀咕,许多人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
他们当然不觉得号称出家,连亲爹丧礼都不出面的诚王妃露面参加皇太后葬礼有什么不对,但问题在于……
诚王妃她为什么不和同样寡居的靖王妃在一处,反而站在了六宫嫔妃的最前列,陪在皇上身边?!
皇上这是什么意思?!
很快就有人联想到,皇上之前号称为皇太后祈福,可是长居玉真观修行的,而诚王妃出家……也在玉真观诶,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吗?
一开始许多人只是在私下里猜测,但连续几日诚王妃都陪在皇上身边,而且一日祭奠结束后,诚王妃跟在皇上身后往后宫走,也不知是皇上的黑白道袍沾到了灰尘还是有皱褶,总之众目睽睽之下,诚王妃很自然地伸手抚了抚皇上的肩头,而皇上则神态自若地转身朝她小声说了句什么,两人神情十分亲密。
这一幕落在许多朝臣眼中,让朝臣们一下子就炸了锅,以前就已经有人在私下里议论猜测皇上与诚王妃的关系,而今这一幕则像是实锤一样,重重砸进所有人的脑袋里。
这日之后,有些关于皇上和诚王妃的议论,已经不是私下里了,开始有人在公开场合小声讨论猜测,也有人想要找宫里的人求证他们的关系。
公公与寡居的儿媳,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十分挑战人们传统观念的,朝中那些道学家绝对忍不了
当然也有人拐弯抹角地想要通过太子和太子妃来证实什么,比如一直被蒙在鼓里的王尚书和陆尚书之流。
尤其是陆尚书,他妹妹是宫中的昭仪,他知道皇上许久都没进后宫了,原本以为皇上是沉迷修道,无心女色,却没想到,竟然是与诚王妃扯到了一起。
“你们想让本宫说什么?”上官静无奈叹气:“诚王妃是本宫亲姐啊!”
“娘娘您早已知情吧?”不愧是老刑官,王尚书的逻辑能力永远都那么强:“否则诚王妃怎么会突然离宫出家?”
“所以呢?”上官静木着一张脸看着王尚书和陆尚书:“你们难不成觉得,诚王妃能在这件事里有什么主动权?”
“臣也没说什么呀。”王尚书大约是刑官坐久了,奇葩事见得多,接受能力还挺强:“女子弱势,这是事实。”
他说这话的时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目光扫过了萧景珩。上官静知道,王尚书这是想起被逼就范的王妃苏氏了。
萧景珩的身世,从来没人敢拿到明面上来说,但不代表其中真相无人知晓。毕竟王尚书是刑官,当年淮阳王谋逆案有许多人犯是他亲自审的。
他也很清楚当初苏王妃是如何惨烈绝望地自裁。
因此至少王尚书很清楚,皇上盯上了前淮阳王妃苏氏,苏氏毫无反抗能力,而今换到诚王妃身上,也是一样。
他起码没有道貌岸然地期待,被盯上的女人哪怕无辜,也该为了所谓名节,自裁死一死。
而陆尚书大约是想起了在后宫中总是处境艰难的妹妹,物伤其类,也没多说什么。
然而有许多人却不像这两位一样宽容。
很快就有流言在暗中发酵,基本上都是冲上官鸾而去,有人说她狐媚惑主,有意勾引皇上,也有人言辞激烈地指责她失贞,认为她没选择“以死全节”就是不对。
事实上,对上官鸾的激烈抨击,在朝中占了主流,不过好在大周朝这样的封建宗法社会,男人同样将女人视为私有物,但远没有上官静在现代历史教育中看到的某些朝代那么极端。
大周寡妇再嫁不是稀奇事,朝臣们所不接受的,其实是皇上和上官鸾之间的lún_lǐ关系,因此认为上官鸾应该直接去死的极端观念,还是占少数。
就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