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武王建周、犬戎破镐--一个真实的西周时代
这是一个崛起的时代,公刘迁周族于豳、周太王周原定居、太伯让王建吴国、季历开疆辟土、武王建周、箕子朝鲜建国家;这是一个征伐的时代,武王孟津观兵、武王伐纣灭商、犬戎破镐;这是一个礼乐的时代,周武王制定雅乐、周公制礼规言行……斑驳的龟甲镌刻着历史,璀璨的青铜礼器上铭记着岁月的年轮,这是一个真实的西周文明时代!
周王朝的创始人是谁?
古公掸父在周原上带领人民开垦荒地,修筑沟渠。
古公掸父还命令官吏修建起一座座宗庙和宫殿。
在宗庙和宫殿的外围又垒起坚固的城墙。
古公掸父在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改革,他首先废除了戎狄的一些习俗,再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位。
这样,周人向阶级社会大大迈近了一步,而古公掸父便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
所以,后世的周人称古公掸父为太王,尊奉他为周王朝的创始人。
谁被称为吴国始祖?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太王古公掸父有3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
太伯是太王长子,按照古代传位给长子的传统作法,他是理所当然的国君继承人。
但季历是个非常贤明之人,而且其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也深受古公掸父的喜爱。
《史记》记载,古公掸父曾说:“我们国家在这一代就要出现能使我们兴盛强大的人才了,除了姬昌还能有谁?”
太伯看出父亲有意传位给三弟季历,以便将来让姬昌继位,并且侄儿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非常人能及,太伯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并嘱咐三弟,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姬昌,为周族开创出一番伟业。
待到古公掸父意欲退位,打算传位的时候,太伯和季历都坚决推辞,谁也不肯接受王位。
最后,太伯为了断掉别人拥立自己为王的念头,毅然带着二弟仲雍离开周地,赶往远离家乡的东南蛮荒之地,并断发纹身,遵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周部族的人见太伯意志坚决,就只好奉季历为王。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太伯让王的故事。
太伯虽身处蛮夷之地,但能够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渐渐在吴地建功立业,被拥立为王,国号“吴”,是为吴国始祖。
周朝和商朝是怎么从合到分的?
周和商很早就发生了关系。
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令周侯”和“璞(伐)周”的记载。
《易经》中载武丁伐鬼方,周人也参加,并因战功得到商的赏赐。
这些史料说明了周至晚在武丁时已接受了商王朝边侯的封号。
季历即位后,继续发展生产,周的实力日益增强。
当时商王是武乙。
武乙曾经授予季历征伐大权,以辅助殷商征讨四方。
季历率领军队向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向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并活捉了义渠首领献给武乙。
到了武乙之子文丁为商王时,任命季历为“牧师”,即诸侯的方伯首领,让他执掌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重权。
有了征伐之权,出师有名,季历开始大举出兵,降服始乎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声威大振,附近诸多部族纷纷主动来投,周部族实力得到了迅速增长。
当然,季历在位期间,主要进攻的目标都是山西境内的北方部族,他们虽部落众多,但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十分分散,比较容易征服。
周人在开疆辟土之初,选择这些力量薄弱的部落作为征伐对象,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这些戎人四处侵袭,对殷商政权也有威胁,周部族的这些军事行动自然得到了商王的首肯。
通过这些战争,周部族的实际力量大为加强,在商的诸多方国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商王文丁困死季历。
但季历的死并没有削弱周的实力,反而让周的继承人文王姬昌对商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而且,吸取了先人的教训,姬昌从此对商十分警惕。
为了不使先人的悲剧重演,姬昌一直采取低调的策略来转移商对周的注意力,同时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后来成功颠覆了商王朝的统治。
《周易古经》的作者是谁?
周文王姬昌在周地施行德政,发展生产,招纳贤才,在当时引起了其他一些诸侯的注意。
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户县)得到报告,说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极快。
崇侯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朝歌向纣王汇报情况,借此表功。
纣王听后便命令西伯昌来朝歌觐见,随后“囚西伯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也就是说将西伯投入了监牢,这一关,就是七年。
周文王被囚,每日闭门待罪无事可作,便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且为之作了卦爻辞,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内藏阴阳消息之机。
这样,《周易古经》就形成了,这部书对后来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朝建立,谁的贡献最大?
商纣王时期,姜子牙闲来无事,常到渭河边去钓鱼,他钓鱼的方法很特别,他用的是直钩,并且从不在钩上放鱼饵。
一边钓鱼,他一边唱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虽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