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郡,或者更确切点说应该称呼为博陵国,在东汉的历史之中,是一个经常被隐藏于人们视线之外的一个地理名称——当你翻看东汉的各种地图时并不会看到这处地名以及其所拥有一切的痕迹,同样当你翻看三国时期的地图时同样无法发现这个地名所代表的只鳞片爪。
而事实上,比起随后的历史中因为某个高门大阀的存在而让这个地名彻底被印刻在了中国历史长卷之中,现在的博陵郡虽然同样在这东汉有着颇为特殊的地位,但却远没有达到巅峰。
当然,即使是这样在这个时期这里也出了一位在演义中小有名气的人物——便是那与神人诸葛孔明友善的博陵崔州平,历史上曾经做过西河太守以及虎贲中郎将并在史书中第一个使用了“铜臭”这个词语的崔家次子崔钧。
崔钧和崔烈父子之间的故事之前曾经有所提及,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崔钧至少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书生意气的豪侠之士,所以后来那位倒霉的父亲更是因为自己儿子跑到袁绍那里为其谋划讨董之事而被西凉军扔进了天牢并在随后离开洛阳前的“大清洗”中被清洗掉这种事情出现的时候想必所有人都不会对此产生太多惊讶的感觉。
当然,因为李书实的出现,这位崔氏英才并没有出现在西河,反而在豫州的梁国历练了数年,如今因为父亲的死让其多少有点心灰意冷,于是辞别了袁绍开始了游历天下的形成。
博陵,既然这个词里面带了一个陵字,自然就如同三辅之地那些著名的如:茂陵、平陵、杜陵、霸陵……之类的名称一样,都是因为某位身份显赫之人的陵墓的存在而兴起。
那位博陵的主人到底与桓灵二帝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讨论,反正只要知晓因为这位主人的缘故,博陵郡的治所博陵县,也就是我们地图上更容易找到的蠡吾县不论是在冀州境内还是放眼整个大汉都算得上是物资流通商旅不绝的繁华之地。
哪怕是经历过黄巾之乱被张牛角的部队多次围攻,却也依然在刘宏的关照下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现在作为冀州北方的重镇,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果然,就算是没有经过黄巾贼的洗劫,单单是那些贪婪的乌丸人和鲜卑人就让幽州与冀州之间有着天地一般的差别。大兄此举虽然有些急躁,但是却也是无奈之举。”
在冀州刺史麾下官员的陪同下,率精兵以“义从”的名义潜入冀州的公孙越一边看着博陵远比幽州东部地区繁华的多的市集,一边也忍不住产生了些许幻想——如果这样的土地能够纳入到公孙家的治下,那么对于公孙家而言不但让他们有了扩军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公孙瓒麾下的部队也可以因为这庞大的财力获得更加精良的装备以及更加充裕的粮草。
别看公孙瓒麾下最为精锐的部队“白马义从”的名声可以说是响彻北地,同时这支部队也拥有其与名声相符的战斗力,但是公孙越作为白马义从的指挥者,对于这支公孙瓒麾下的王牌部队的情况却有着比其他人更加深刻的认识。
是的,这支部队的选材标准的确是十里挑一,而能够成为这支部队的军官那更是百里挑一,也就是说白马义从的基层军官到幽州的其他部队中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中层军官。
但是同样这支部队的劣势也非常的明显。
原本作为大汉帝国东北的边防部队,虽然白马义从已经有了些许私兵的味道,但是其依然没有从大汉的边兵序列中退出——就好像董卓的飞熊军,哪怕全天下都知道那支部队只听董卓一个人所下达的命令,其他无论什么人对其下达的命令只能在不违背董卓命令的前提下才会有一定的效用,而且还需要是飞熊军所认可的指挥官才行。但是毕竟在大多数时间里董卓都是听从大汉帝国所发出的指令,所以这支军队自然从大汉帝国的兵部那里获得一定的物资补给——哪怕这个数量因为这支部队的属姓以及其他原因或许非常有限,以致于董卓以及支持他的那些西凉军事家族需要自掏腰包才能维持,而这也加深了西凉军的私军属姓。
白马义从同样如此。
虽然没有西凉军读力姓那么强,但是白马义从这支部队名称的来源本就是公孙瓒对那些东北部胡人的威慑和压制,与飞熊军同样都是靠着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和战功凝聚而成。所以虽说没有西凉军表现出的读力姓那么强,可是却也绝对不会让那些负责部队给养的大爷们将这支部队当做亲儿子一般供起来,能够维持基本的给养供给就不错了。
而且这还是管子城一战前的白马义从。
管子城一战对公孙瓒的影响之大就算是到了数年后的现在依然持续着。面对外有刘虞掣肘,内部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兵不足的窘境,虽说公孙瓒依然维持了自己往曰的威势,让那些胡人依然不敢在他面前造次,可是面对无人又没有优秀装备弥补的情况,公孙瓒坚持的也是非常地不易,可以说就算没有韩馥和袁绍这样的引子,公孙瓒对冀州也早已垂涎三尺。
毕竟在公孙瓒内心一直有一个刺,深深扎在心口之处,不是刘虞这个让他每每感到愤怒的顶头上司,也不是总是和稀泥但多少还是偏向刘虞这个刘姓宗室的师弟刘备,而是当初的讨董之战原本是他心中早就期待已久,希望能够让幽州军的威名彻底压倒西凉军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