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的进球来自于他们前场球员不懈的努力,曼联在中场回传的时候出现了失误,本特纳以外截住了卡里克回传给维迪奇的球,然后他没有转身直接交给了范佩西,接着反身向禁区内跑去。
这时候费迪南德思想出现了偏差,他原本准备转身卡住本特纳的跑动路线,但是却看到维迪奇逼了上去,于是他犹豫了零点零几秒钟,又调转头来逼向了范佩西。
但是就在他犹豫的那零点零几秒钟内,范佩西已经抬起了他的左脚,劲射,破门。
费迪南德和维迪奇一起叉着腰郁闷的看着球网里的皮球,而卡里克则保住了后脑勺,显然心里懊悔不已。
不过再怎么懊悔和遗憾也是没用的,两支球队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比分仍旧被扳成了1:1.
对于上半场的这个比分,显然两家球会的球迷们都不会感到满意,曼联是主场,他们的球迷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而阿森纳则在上半场后半阶段控制了局势,他们的球迷显然也很难对平局感到认同。
就连场外的那些足球解说员们也在评论不休,纷纷猜测两位主教练会在下半场做出怎样的调整,尤其是弗格森,弗爵爷最善于在乱战中找到对方的破绽,从而给予对手致命一击,过去十几二十年,他临阵换将的经典案例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当然属于三冠王那个赛季的惊天大逆转,索尔斯克亚和谢林汉姆,两名最后12分钟被换上的老将,联手把原本已经属于拜仁的欧冠冠军奖杯奇迹般拽了回来,堪称足球场上换人求胜的巅峰之作。
可是当两支球队下半场出现在球迷们眼前时,所有人都感到了由衷的失望,因为无论是温格还是弗格森,都没有对场上的阵型进行任何调整,除了温格按部就班的用笛卡尔换下本特纳之外,两支球队的出场人员和上半场一模一样。
这时候当然又会有场外的所谓“专家”们开始展开讨论了:
“真是不可思议,曼联在上半场落尽下风,弗格森居然没有对阵型和人员进行任何调整,难道他对这场比赛根本没有抱有希望吗?”
“其实我觉得这时候曼联应该把弗莱彻换下,换上纳尼,增加一个中场的控球点,你看他们上半场最后阶段的表现,他们连通过中场都显得很艰难。“
“弗格森显然太固执了,过去两个赛季的成功让他忘记了阿森纳是一位怎样的对手,他如果再不主动做出改变,曼联在下半场肯定会陷入困境。”
……
在这时候,这些“专家”们俨然已经超越了弗爵爷十几二十年的江湖经验,一个个变身成为了“叫兽”,仿佛老爵爷如果不按他们说的做出改变,曼联这场比赛已经凶多吉少了。
可是当比赛进行了十几分钟后,所有的“砖家叫兽”们都闭嘴了,因为曼联在球场上人还是那些人,但却再一次慢慢占据了上风。
是的,你没看错,曼联没有换人,也没有改变阵型,但他们已经夺回了优势。
说起来很简单,弗格森也没有变什么魔术,他在中场做出的唯一调整,就是同样加强了前场球员们的奔跑和反抢,阿森纳用不成体系的高位逼抢,曼联就以牙还牙,同样使出了这一招。
说到反抢,曼联的球员们其实比阿森纳更有经验,过去几个赛季甚至十几年,阿森纳在温格手里从来没有过前场防守的概念,但是在曼联,无论是吉格斯、斯科尔斯,甚至贝克汉姆和鲁尼,都被弗爵爷灌输了防守优先的理念,贝克汉姆去到皇马后被无缝改造成后腰,鲁尼经常出现在自家的禁区线甚至禁区里,这都是证明,所以说起高位逼抢,弗格森其实比温格更在行。
只是弗格森和温格一样,从来没有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一种战术,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他的无球跑动体系是以进攻为目的,所以实际上,弗格森依然把中前场的职能定义到了进攻之上,防守只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额外的附加,他不像巴塞罗那的瓜迪奥拉,很明确的提出把防线建立在对方禁区之外这个理念,所以曼联的“高位逼抢”,跟阿森纳一样不成体系。
两支同样不把高位防守当做战术体系的球队,却在对战中不约而同的使出了高位防守,其结果当然就是经验更多的那一支占据了上风。
在曼联的前场,无论是弗莱彻还是朴智星,都属于积极勤奋的那种类型,他们两人的覆盖面积相当大,比起法布雷加斯、纳斯里等人来说,跑动距离起码多了三分之一,所以当两队同样在前场展开反抢时,曼联带来的压力自然也就比阿森纳要多。
这种情况下,曼联在场上逐渐扳回劣势,甚至一步步占据上风,当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是可怜了那些“砖家”和“叫兽”们,他们刚刚说完自己的担忧,转身就被弗爵爷狠狠的抽了脸,现在一个个闷着头都不敢说话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曼联和阿森纳两支球队真的对彼此太过熟悉了,说句写实点儿的话,埃弗拉可能不记得自己的母亲生曰是几月几号,但他一定会记得沃尔科特的百米速度是9秒7,而阿穆尼亚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身高是多少,但他肯定能一口说出吉格斯罚点球是喜欢射右边还是左边。
当两支球队已经熟悉到这种地步的时候,他们之间无论做出任何改变其实都已经尽在对方的预料之中,弗格森手里还有吉格斯和斯科尔斯,可是即使换上这两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