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书院派一家独大也不利于平衡,因此张武在地方官员的人选上就比较倾向于出身州学的人,而且还给庞统、徐庶、诸葛亮每人安排了一个副手。
庞统的副手是鲁肃,现在身为大将军府的长史,不但有参谋军事的权力,还与黄权、马良等人负责军中将领的升迁,所以庞统的地位虽然高,权力也非常大,但受到的制衡也多。
没办法呀,庞家现在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庞德公是鹿门书院的山长,门人弟子遍布江南;庞统是楚军的总参谋长,战时还有可能领兵;庞家还有庞季和庞山民两个太守,庞季是南郡太守,而南郡则是荆州最重要的一个郡,不过庞季本身能力有限,年龄也大了,此生也就止步于此了。
庞山民是庞家在文官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既是庞德公的长子,又是庞统的堂兄,还是诸葛亮的姐夫,本身能力也不差,就算慢慢熬资历也能熬到一州刺史的位子上。
徐庶的副手是法正,协助徐庶处理西线的军务。法正既是大将军府军师,还是汉中太守,实际上是张武派驻在西线军队的监军。最主要的是,西线大军大部分都是蜀兵,后勤保障也全靠益州供应,统兵大将又分为黄忠代表的荆州派、张任和李严代表的益州派、马超代表的凉州派,所以就算徐庶是西线统帅,他也根本没有能力举兵造反。
张武给诸葛亮安排的副手是谁呢?是马良,可怜这位张武的大舅哥自从投靠了张武之后,终于改变了一下职务,不再担任参军一职,而是改任尚书仆射,作为尚书令的副手。要是论起级别待遇来,这个尚书仆射还不如大将军府参军的级别待遇高,张武觉得不能这么坑大舅哥,于是就让马良享受参军待遇。
除此之外,张武还有一个最大的制衡手段,那就是祢衡的新任职。
祢衡虽然还担任楚候府长史,但不再负责内政上的事情,而是被张武任命为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秦朝时期设立的中央监察机构的次官,负责协助御史大夫监察、弹劾百官。西汉末年,汉哀帝废除了御史大夫的职位,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东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实际上就是主持御史台工作的负责人。
以前是由负责举荐和考核官员的赵戬同时兼任监察一事,地方上则由刺史和郡丞兼任,但随着张武地盘不断扩大,手下官员也越来越多,作为穿越者的张武知道监察体系必须要独立出来了。
凑巧的是,御史大夫的级别很高,但御史中丞的级别却不高,正好跟尚书令的级别一样,这就很好了。以张武现在的身份,封手下武将一个级别高的武职还是说得过去的,毕竟这是在乱世,有战功的人升得快,那韩信还从一个粮草官直接晋升为统率三军的大将军。
但张武以自封的大将军的身份去封一个级别高的文职就有些不太名正言顺,除非他像曹操那样自封丞相。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高级别的文职对天下读书人来说都还是比较神圣的,乱封官会引起读书人的不满。
而且张武还想留点余地,好以后再给他们升官,如果现在就封他们为三公九卿,那等以后自己一统天下之后怎么封赏他们。
至于武将嘛,以后还可以给他们封侯,甚至封公、封王也不是不可能,在这方面张武早就打算好了。
祢衡担任的这个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监督弹劾百官,还能参与立法和朝政大事的讨论,就相当于最高检察长兼中央政府秘书长,这权力可是够大的了,但他的权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张武的信任。
张武这是要充分发挥祢衡不怕得罪人的优点,得罪人的事都让他去做。不过这也正符合祢衡的性格,而且从不参加任何派系的祢衡正适合干这个工作。
祢衡被张武赋予监察大权,挑选人员组建御史台,除张武之外,所有文武官员皆在监察范围之内。以张武现在的权势,也算是基本上实现了当初招揽祢衡时许下的诺言,那就是除了张武之外,只要祢衡能骂得过的,尽管骂就是了。
当然,祢衡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骂人,现在的祢衡不是当年的愤青了,以他现在的地位,有的人他根本就懒得骂,有的人还想求着被祢衡骂呢。
张武非常期待以后的某一天,当祢衡去挑诸葛亮的刺的时候,这俩人会不会骂起来?到底谁能骂过谁?
祢衡非常喜欢这个工作,以前骂人的时候多少还要留点情面,毕竟都是他的下属,工作干的不好他也是有一点领导责任的,以后可就不用讲情面了,以后咱就是专职骂人的。
消息一出,领兵在外的武将们还好说,那些文官和驻守各地的武官们顿时就紧张起来了,祢衡可是连主公都敢喷的人,这要是有把柄落在他的手上,找谁讲情都没用,以后都小心一点吧!
还有好几个官员在祢衡上任后,思前想后最后主动自首了。这些人犯的错误倒也不大,基本上都是受人之托,利用职权办了点小事,然后拿了点好处。祢衡遵照张武说的“坦白从宽”的指示进行了处理,情节轻的就给了记过、申饬、罚俸等处罚,一至三年之内不得升迁职务,情节较重的也就革职,甚至永不录用。
张武集团的官员俸禄一向就比较高,逢年过节或者打了胜仗还有封赏,年底还有奖金等等,而且张武又不禁止官员的家族经商。这个时代当官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出身世家豪族,根本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