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发生的事情,林慧娘自然是不知道的,作为一个农民,她有的是事情要做,才不像那些每年闲着没事儿干的娘娘一样。
其实说有事,倒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只是她在学着给自己挽发髻罢了。
***
说起来这件事儿,还是她想起云慕琤已经把他们俩在谈恋爱的事儿告诉了景和帝,才突然决定的。
先不管景和帝会不会同意,但云慕琤都是要回去的,他也表露了会带着林慧娘一起回去的坚定意志,而对此,哪怕平时都过得像个糙汉子一样的林慧娘也觉得,即便是在路上,自己也不能打扮的太随便了。
不然即便是她和云慕琤牵着手,别人也只会觉得是云慕琤这朵鲜花插在了她这坨牛粪上。
为了不当牛粪,林慧娘决定自己要学会最少一种发髻的挽法。
然而这事儿,家里的人没有懂的,云慕琤只好让李允回云宅,去带了个擅长绾头发的婢女过来,充当林慧娘的教师。
只是众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件事情上,林慧娘实在没有天赋,来教她的婢女都快崩溃了,她还是没学会。
对此,全家人都沉默了。
云慕琤拍拍林慧娘的肩膀,语气暗含安抚:“不怕,日后有会梳头的婢女,用不着你亲手动手。”
林慧娘瘪瘪嘴,点头道:“行叭。”
她也是没想到在绾头发上自己竟然是个手残,不过或许早在她当初学针线就学不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她手残的征兆,只是她没有注意到而已。
有了云慕琤的安抚,林慧娘也放下心来,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
几天后,云慕琤收到了景和帝的回信。
景和帝的信上并没有说太多,只表示自己会应云慕琤,给林慧娘撑腰,让他尽早回京。对此,云慕琤看完便将信又叠了起来。
林慧娘问他:“信上都写了什么啊?”
云慕琤道:“没什么要紧事,皇兄只说会给你撑腰。日后我母妃若是欺负你,你便告进宫里去。”
闻言,林慧娘笑了出声,“这么狠的吗。”
云慕琤无奈道:“母妃的性子近些年来愈发偏执,我也不知道她会做出什么事来,还是早做准备的好。”
林慧娘了解地点了点头。
两人说着话,却并不知道相比起这封回信,景和帝的重点其实是放在了两个月后给林文仕的圣旨上。
林文仕是景和七年的状元,如今三年将过,他这阳晋县知县的任期也将要到了。
原先景和帝还在想等林文仕任期到了,要怎么安排他,只是这几年来,让景和帝下定决定,要将人调回京来。
***
这几年,景和帝看到的奏折里关于林文仕在任上的政绩颇丰。
先是石碌。
石碌是景和七年,时任阳晋县知县的钟萃玟托云慕琤带进京来的。
在他见到石碌之前,麦收就已经结束了,景和帝也是从云慕琤口中得知,有了这石碌,麦子脱粒会轻松得多。之后,钟萃玟便到了任期,被他调往怀安府,而林文仕,则是被他调往阳晋县,担任新的知县。
有了石碌,百姓们麦收的速度便能加快几天,这几天看起来虽然不起眼,但慢了一步,却是可能让百姓的辛劳、口粮作废。
而后是火炕。
其实火炕说起来,倒也没有太过重要,毕竟冬日并不是没了火炕就过不下去的,只是有了火炕,会让百姓更好过而已。
之后是棉花。
这种未曾耳闻的东西,景和帝同样听说过,同样是云慕琤递的信儿。
只是那次只有信,没有实物,景和帝看着云慕琤在心里大夸特夸,也只是因为对云慕琤的了解,才没有怀疑他话里的虚假性。
景和帝期待了许久,终于看到了棉花的实物。
他将处理棉花的方法交给宫人,让他们做出了棉衣,穿在身上果真觉得既轻便又暖和。只可惜,林文仕送来的棉花实在是太少了,他只好按着林文仕在奏折里说的,命人将棉花的种子处理妥当,到了春天交给了皇庄的老农去种植。据说棉花长势不错,估计今年,最少也能让太后和钟皇后、小太子云兴琪穿上棉衣。
林文仕的奏折里也提到,他正在努力让阳晋县的百姓都能穿上棉花做的棉衣棉鞋,用上棉花做的被褥,景和帝也很是期待,只是他的期待,是对全大禹来讲。
景和帝心里,已经将棉花记在了小本本上,只等着阳晋县的棉花种的多了,他便命其他县也慢慢种植棉花。
最后是私塾。
私塾起先只是在林文仕的家乡大林村建的,后来被众多里正抗议,才渐渐地在众多村子里也都建了。
对于这件事,景和帝是十分赞同的。
大禹要想兴盛,就要有更多的能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员才是,而寒门出身的官员,也能比世家子出身的官员更能体会百姓的不易。不能指望他们全部都能不忘初心,但总归来说,肯为百姓做事的还是要多一些。
而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读书是件难事,林文仕此举,已经是尽量让寒门子弟能接触知识了。不说这些孩子都能走上科举之路步入官场,即便是只简单地认识些字,对他们的人生来说,亦是好处远远大于坏处的。
知识这件事短时间内看不到结果,须得耐心等待才是。
***
综上种种,足以让林文仕在任期结束后调回京里了。只是这些事情都还需要能做实事的官员盯着,他和钟萃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