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安城下打得火热,雁门城头也不枉多让。
突厥人如潮水一般涌向雁门城,然后又如潮水一般退却。这已经是今日第八次冲锋,但雁门城始终岿然不动。
始毕可汗到现在还没有放弃攻破雁门城的想法。在他看来,虽然情况危急,但只要他能破城,挟持杨广,就还有机会。已经输红了眼的始毕可汗就像是搏命的赌徒一样,总希望只靠着一局便能翻身。
但突厥军中,已经没人想打了。
虽然始毕可汗在军中严密封锁恒安镇丢失的消息,但这种消息根本瞒不住军中诸将,尤其是这个消息又有俟利弗的推波助澜。
可汗帐中无秘密,在始毕可汗得到确切信息的下午,这个消息便传遍诸军。
虽然之前恒安镇丢失的消息在营中传的沸沸扬扬,似乎言之凿凿,但很多人只是把他当成一个闲谈,并不完全相信。毕竟如勃帖说得那样,恒安镇远在他们身后,有山河险阻,隋军难道是飞过去的。
但现在恒安镇丢失的证据摆在众人眼前,由不得众人不相信了。
恒安镇丢失的影响太大了。
或许普通的士兵不清楚恒安镇对于隋军防御突厥的意义,但是他们明白,他们南下河东,就这一条路可走,失去了恒安镇,他们回家的道路被隋军关闭,他们彻底被包围在了河东。
人在困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不好的情绪,更容易盲从。在有心人的挑唆、诱导之下,很快悲观、消极的情绪开始在军中大肆滋生。
接着军中便有消息传遍,隋军已经调集了数十万军队,将他们团团包围了;还有消息传言,隋军能从北面攻破恒安镇,是因为他们已经攻破的突厥牙帐;更有消息传言,此次隋军攻破牙帐的将领便是黄明远······
各种说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断的在突厥军中进行发酵,甚嚣尘上。虽然很多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但是处于恐慌之中的众人,就是相信这些无法确定的小道消息。
俟利弗自从决定投降大隋之后,便很清楚,他和兄长,只能活一个,就像他的父亲启民可汗和堂伯都蓝可汗一样。胜利者获得一切,失败者只有死亡。而为了不成为那个失败者,他必须用尽各种手段。
始毕可汗的影响力毕竟远大于他,一旦让始毕可汗逃回草原,他未必能击败兄长。
俟利弗手下有很多汉人文士,这种流言蜚语、杀人诛心的手段,正是他们所擅长的。于是俟利弗命人利用各种手段,制造突厥军中的恐慌,扰乱军心。
突厥人擅长打仗,国中以武为准,对于这种流言小道不太注重。始毕可汗本人更是一个崇尚强力的君主,总以为凭借杀戮可以威慑四方。因此等到他知道下面流言状况的时候,整个突厥大军已经完全陷入流言的海洋。
这个时候若是始毕可汗能够亲自出来,破除流言,稳定军心,或许还能收拢三军将士的心。但始毕可汗太自傲了,眼看流言四起,竟然下令“军中敢有流言蜚语者,杀无赦”,企图以强力来镇压三军。
始毕可汗无脑地跳出来,俟利弗立刻便将祸水引到始毕可汗的身上。
很快军中便开始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他们本来应该在草原上过舒坦日子,是始毕可汗的一意孤行,背叛大隋,才引得这场灾祸。这次他们被隋军包围,隋军为了报复,必然会大肆屠戮,只有始毕可汗死了,打消了大隋天子的怒气,隋军才会放了他们。
这种说法本身很可笑。
突厥人攻打雁门这么多日,肆虐河东,荼毒雁门、马邑二郡,更是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犯下的血债累累,想想隋军也不可能这么简单便放过他们。
但军中很多人却相信这个说法。
人在绝望、恐惧之中,本能的会抓住可触碰到的求生稻草。他们宁肯面对可笑的谎言,亦不吭面对事实,因为恐惧。
而且众人在这场战争中疯了、放纵了、杀戮了,更收获了,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在草原上的家人,担心自己的牛羊,担心自己的女人,他们想回家了。
于是只要杀了始毕可汗,便能回家的消息,几乎如烈火遇上干柴一般,迅速在众人心头火热地燃烧起来。
很快,各军之中对于始毕可汗的怨言开始加剧,始毕可汗的威望也开始急剧下降。
千百年来的胡人,几乎都在外斗和内斗中度过,他们除了对外杀戮,最喜欢的也是内部斗争。至于忠诚,是一种很少被提及的东西。
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然始毕可汗成为他们生存的阻碍,那么即使始毕可汗是大可汗,也是他们的敌人。
很快在突厥人内部,各种原本不服始毕可汗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很多迹象开始,突厥军要乱了,但始毕可汗还是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他看来,怨言怨语在突厥人中就没有消失过,只要他手握大军,这些人也只能发泄一些怨言怨语。
始毕可汗不仅不重视,还命勃帖继续加大对军中传播流言的处置力度,他要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可汗之威。
始毕可汗新宠信的勃帖,在阿谀谄媚、巴结君主上,能力不亚于史蜀胡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史蜀胡悉虽然是个幸臣,也是个能臣,他能帮着始毕可汗将整个突厥内部打理的井井有条。启民、始毕父子两代,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半个草原,史蜀胡悉功不可没。
但勃帖不行,他没治国理政的能力,他只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