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集团,向来都是贸易与军事联合体,贸易是主业。
所以跟科伊桑人的联盟,让他们开始深入科伊桑人的土地,跟一个个科伊桑人做生意。
将印度、埃及的手工业品带到一个个科伊桑人的氏族,跟他们换取牛皮、牛角、牲口、象牙。
这种直接进行补奴的海商,其实是一小部分,而且很多是后来者,更不讲规则,更唯利是图。
先驱已经占据了有利地位,后来者不得不采取更极端的做法才能得到厚利,尤其是许多补奴团性质的海商,被南宋海商带到印度之后,接着沿着这条渠道来到非洲,跟人交易永远没有直接动手抓捕来钱快。
一些辽东补奴队不在乎这种风险,于是他们会直接参与补奴。连凶狠的女真人都敢补的他们,面对弱小的班图人,很难压抑冲动。
但他们不久后,就遭遇了困难,因为在他们的打击下,班图人不但停止了南下的步伐,而且开始北迁,开始不断返回他们本族人的领地。补奴团的打击,终止了班图人的大迁徙。这些被挤压的班图人,并没有因为生存空间变小而衰弱,反而因为聚集而变得更加强大。
补奴团很快就发现,班图人开始装备更多更好的武器,他们也开始身披铁甲,开始装备强弓硬弩,长矛战俘之类的武器,就差发展出骑兵了。
原因很简单,在南非北部,到津巴布韦地区的班图人腹地已经诞生了国家形态的文明,他们修建了大津巴布韦城,津巴布韦的意思是石头城,班图人修建了几百处这样的石头城,城墙可以高达三丈,墙厚一丈五六尺。能建造这样石头城的文明,显然已经有一定的水平。
但这些津巴布韦班图人国家,还算不上什么大帝国,没有诞生集权的中央制度,依然有很强的氏族风气。每一座津巴布韦,都是一个强大的氏族建造和控制,使用奴隶劳动。以畜牧业为主,但也有农业出现,修建了梯田、水渠、水井,甚至还能铸造粗糙的金币。
这个津巴布韦国家,并没有位于大河畔、沿海边这些容易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区域,而是位于内陆腹地。乃至后来他们在十六世纪被南方的祖鲁人灭亡之后,迅速消失于历史之中,跟玛雅人一样成了一个谜。没人知道是什么人建造了这些规模不小的遗迹,于是产生了各种怀疑和猜测,欧洲人从中发现许多技术来源于欧洲,认定是腓尼基人或者所罗门王建造了这些城市。
不管怎么说,这些班图文明还很脆弱,脆弱到一次倒下,就会彻底消失。他们没有文字记录,没有知识传递,经受不起打击。
可他们能在一片氏族原始部落中间,建立起这些用难以加工的花岗岩修建的城墙,必然有特殊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一带盛产黄金,最大的津巴布韦城,正好就坐落在一座大金矿旁边,他们控制金矿,用黄金跟海边的阿拉伯人贸易,久而久之就学到了先进技术。技术不可能无缘无故诞生,最大的可能就是通过购买奴隶,从而引入技术。
因为拥有黄金,所以他们能买来奴隶帮忙建造城市,自然也就能买来武器。这里有的是武器提供商,东北桑给巴尔周边的群岛,是波斯流亡王子建立的酋长联盟国家,是从印度、波斯到埃及的商业中心,什么样的技术都有。
但最多的还是宋国的武器商人,只要有钱,宋国人什么都肯卖。宋国商人不会翻越落基山脉,但进入津巴布韦还是可以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度,从沿海河流逆流而上,无法直接到达,因为中间别一道瀑布阻断。因此没有特别的利益,宋商是不会去的。可津巴布韦班图氏族愿意提供黄金,那就另当别论了。武装纲队用小船、驮马联运,穿过丛林和高原,将一批批宋国武器,高价卖给津巴布韦氏族。
这些商道也不是他们开辟出来的,阿拉伯人几百年来一直在走,因此是成熟的商道。
几百个强大的津巴布韦城氏族,采购武器的初衷,倒也不是因为南方地区辽东补奴队的侵犯,压力还没直接传递到他们头上呢。他们受到的第一波冲击,来自他们被迫北迁的同族。他们的文明基于黄金,占据金矿的氏族会兴盛,没有金矿的氏族会南迁。这些北迁的氏族,跟金矿氏族产生了冲突。夺取了一些南方津巴布韦城,让周边的其他津巴布韦开始进行联合。这些金矿氏族定居下来后,自然会跟游牧的氏族有一定的分化,他们之间是有联姻关系的。以血亲为纽带,形成了松散的氏族城市联盟。
但他们本身因为富庶,已经没有南迁氏族那么骁勇。因此建立联军,购买武器,据城死守,守望相助。这些行为一旦变成常态,很多东西就会出现,比如组织经验,管理经验甚至军事知识,都会慢慢摸索和积累。而且一些强大氏族,军事领袖,会变得更加重要,夺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南方津巴布韦的权力快速集中,松散的氏族城市联盟越来越紧密。
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的北迁游牧同族进攻的同时,也吸纳这些族人,将他们征服,变成附属,甚至奴隶。补奴队对班图人的进攻越狠辣,班图人回迁的规模也就越大,如潮水一样冲击津巴布韦的班图游牧氏族,让津巴布韦黄金氏族之间的联系比以往几百年来更加紧密。以往他们星散在金矿周边,如今他们必须联合起来。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北方和东方,北方的马赛人跟补奴队合作猎捕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