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俞建社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贫农子弟变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家属,红小兵排长的职务被撤销,松柏峪小学开除了他的学籍。
再也不能检查路人背诵毛主席语录了!
再也不能和同学们一起背诵语录唱革命歌曲了!
再也不能走进松柏峪小学的大门了!
十四岁的孩子,不得不回到那个临故里河,背靠高崖,三面土墙和开挖得整整齐齐的崖面圈出的庄院,回到那个只上了头茬没来得及上二茬泥,墙上裸露着长草节的房间,檩子上还贴着“立柱正值及时雨,上梁恰逢紫微星”的那副惹祸对联。
正赶上夏收。男劳力割了一个下午的麦子,天黑前还要去约莫十里山路的中山梁另一侧担一回已经晒干的麦剪。麦收时的太阳,一睁开眼睛就发威,俞建社只穿一个裤衩,光着膀子,头戴一顶发黑的草帽。草帽只能遮挡住脸和脖子,阳光照在光脊背上,像针扎一样,裸露在阳光下的脊背先变成黑色,接着,黑色上又泛出一个个小白点,小白点慢慢向周围扩散,又变成一个个亮咻咻的水泡,一会儿水泡就失去光泽,出现皱痕、破裂,一块块薄薄的白色皮肤开始脱落。
他光着脚片,走在小路上,晒热的路面烫脚,走进麦茬地,利刃般的麦茬刺得脚底流血。他好生奇怪,大人们也是光脚片进麦地的,咋就不扎脚呢?看着看着,看出门道了:人家是靸脚走的,双脚不离开地面,麦茬被顺着地面来的脚趾头靸倒了,自然扎不了脚底!
他肩膀上扛着一根长长的尖担,两根打有几处结的束田绳绾在担尖,走起路来,绳环撞击担尖发出“叮当叮当”声。 “担”是松柏峪人最基本的劳作方式,从河里取水、把土肥送到沟沟矻矻的地头要担,从地里搬运连着秸秆的粮食要担,给公家交公购粮,从粮站运回返销粮要担!松柏峪的男人终身肩头离不开担,根据用途,肩上的担又分三种:交公粮、打返销粮的叫扁担,两端齐头;担水、担土肥的叫水担,就是在扁担的两端装上捞钩;搬运带有秸秆的粮食的叫尖担,就是把扁担的两端削尖,便于插进已经束起的田禾捆。俞打豹不在人世了,俞建设是这个家唯一的男人,他过早地进入了扁担大军的行列,第一次接触的又恰恰是三担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尖担。
为了赶在天黑前担回粮食,他打了个提前量,笨鸟先飞,早早来到码在地头的麦垛前,一垛十剪,(剪:小捆)正好是自己担的量。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又困扰着他:那个绳环放在上面还是下面,左面还是右面?他只好立在地头,等着大人们到来。
第一个到来的是牛国鼎,他把肩头的尖担插在地上,解开挂在担尖上的两个绳子,瞅了瞅地形,绳环放在陡坡地的上面,束麦捆时借自身的重量可以省力。就这一眼的功夫,牛国鼎已经把一个麦垛的十个麦剪压成一捆,绳头穿进绳环,束捆起来。
建社学着牛国鼎的样儿放好绳环,五个麦剪一捆,然后将绳头穿进绳环用力扥紧。束绳还是爸爸用过的,时间久了,稍微用力就断成两截,建社沿下坡地滚出老远才刹住。他顾不得屁股疼,翻起身子,走到麦捆前,将两个绳头搭在一起绾个结,生怕再次扽断,先用小腿的力气挤紧麦捆,再束上绳子。这时,牛国鼎已经束好另一捆,插上扁担,一闪一闪地走人了。建社还在地里忙碌着,额头一茬一茬地冒生汗。束好两捆麦子还不算,还得试担眼、上担。
如果说束麦子是力气活的话,试担眼、插担就要算技术活了。牛国鼎这些大人轻车熟路,对着束好的麦捆目测一番,担尖顺着束田绳子插下去,正好插在重心上,麦捆不偏不倚,平平稳稳,然后抽出尖担,叫“试担眼”。再将尖担的另一头伸进另一捆束起的麦子,调适稳当后,两手配合,上下扶着尖担,借助肩膀的力量,高高举起麦捆,将尖担的一头插进事先已经试过的担眼,这叫“上担”。建社的担是按爸爸的身材定做的,用起来有点长,两只手举不起插着尖担的一捆麦子,尝试了多次,借着猛力终于举起了,正在寻找试好的担眼,狗日的山风迟不来早不来,偏偏这时来了,只那么轻轻地吹了吹,建社承受不住,举起的麦捆“唔”地一下,掉在地上。直到后来上了电大才闹明白,担是个杠杆,自己的肩膀是个支点,举起的那个麦捆是阻力,自己压在尖担另一头的手上的力量是动力,肩膀将尖担分成两个力臂,由于个头小的缘故,动力臂太短,所以费力气就多。这是后话。
夜幕已经降临。眼前黑咕隆咚,头皮一阵阵地发麻。越害怕越想起同学们说过的恐怖故事,越想恐怖故事越害怕。折腾的时间长了,已经没了力气,他举不起那捆麦子了!只得等当好两捆麦子的位置,勉强穿进尖担,身子钻进尖担下再立起身,担着麦子行走。别小看“试担眼”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保证了尖担两头的麦捆平稳。他没有扥紧绳子,担眼也是白试,尖担两端的麦捆左右翻腾,尖担在肩膀上翻滚,身子也随着翻滚的担拧起了麻花。没走多远,担上的两捆麦子散了架,麦剪是麦剪,绳子是绳子,尖担是尖担,谁也不理谁!
十四岁的少年哭了,他第一声喊“爸!”爸爸十二级台风后,羁押在公社,后来又送到县看守所交代问题,因破伤风殁在看守所,已经和他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已经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