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雨收到不少关于外卖平台的研发计划,很多经理和主管都想接手这个项目。这些精英学东西很快,在写计划之前都研究了一下,写出不少让杭雨意外的东西来。
就在杭雨纠结选谁的时候,夏明突然向他报告:“董事长,我们可能白忙活了,刚刚软件园区的负责人通知我,他们通过了两项关于外卖的产品投资申请。”
杭雨一愣:“两项?”
夏明说道:“是的,似乎早就入驻软件园区了,一项叫做美团,一项叫做饿了么。美团不止做外卖,但外卖是它们的主要业务,饿了么是专做外卖的。这两项产品已经上线,且成绩都不错,所以才能通过审核,就等着我们去投资呢。”
因为软件园区的产品太多,所以杭雨也不会每个都看。
但是一说到美团和饿了么,他可是熟悉的很,倒不是杭雨经常用,而是这两项产品的广告打得多。但杭雨并没有特别了解,所以他也不清楚两款产品的出现时间,没想到这么早就出了。
“这下麻烦了,这么多管理给我写了计划,要是它们知道这档子事儿,估计很失望。”杭雨说道。
“也不算什么麻烦,就算没有发生意外,你也只能选一个人,大部分人还是要失望的。而且美团和饿了么虽然通过审核,却不代表他们一定成功,说不定我们可以自己做。”夏明说道。
“已经有两款了,再做一款浪费钱。”杭雨知道美团和饿了么的成功,于是很果断地道:“我相信你们的眼光,既然通过审核,就投资这两款产品。”
“重复投资不太好吧,自己跟自己竞争。”夏明回道。
“你觉得哪款产品好?”杭雨问道。
“美团做美食娱乐团购等项目,比较全一点,饿了么功能专一。我认为投资饿了么比较好,因为美团功能较复杂,有些功能甚至跟我们已有的产品重复了。”夏明说道。
“我们投资饿了么,会不会有其他人投资美团,跟我们打擂台。”杭雨比较担心这个问题,据他所知,原历史中美团跟饿了么斗的厉害。
为了争取用户,双方搞各种优惠,十几块钱的外卖能减一半。
杭雨挺奇怪的,这么便宜的外卖也有人敢吃,难道都不知道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吗?
“有可能。”夏明说道。
“既然都进了我们的园区,就两款都投一点儿,反正初期投资不高。后期看效果追加投资,我认为一个领域很难垄断,说不定这两款产品都能成功。”杭雨说道。
“有可能。”夏明说道。
其实在10年初的时候,一款名为饿了么的软件就进入园区了。
主要创始人是张旭豪,和他的几个伙伴康嘉,汪渊,叶峰、曹文学全都来自于交大。09年4月,他们看中了餐饮外送行业,并准备开发网络订餐系统,使餐饮业逐步走向信息化。
正巧,交大软件学院的叶峰也看好这个创业“突破口“,于是“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的“交大帮“就这样初步形成了。
创业伊始,大家还讨论过公司名称问题,最终“饿了么“这句学生间的点外卖口头禅最终胜出,以它的亲切顺口成了公司的响亮大名。
最初的启动资金全靠几个人东拼西凑,连学费都没能幸免。
为了全情投入,张旭豪主动放弃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机会,与康嘉一起选择休学。而叶峰则在2010年本科毕业后,放弃了进入微软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奋斗创业。
创业初期是快乐而又艰辛的,大家并肩奋战,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却也有碰壁、资金缺乏时的困惑。“饿了么“团队刚开始时承包过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用来熟悉“行情“。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几乎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亲自“披挂上阵“送外卖,狂风暴雨也从不间断。
sh作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无疑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
如果没有江燕公司,他们说不定就在sh扎根了。
可是软件园区一出,立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申请入驻的创业团队络绎不绝。有的创业团队确实穷,缺设备缺办公环境,连饭钱都缺,软件园区成为他们的首选。
但张旭豪等人却不是因为缺设备缺饭钱来的,作为交大学生,他们创业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方推荐和鼓励他们不断参加创业大赛,申请创业资金,张旭豪的团队先后获得45万的资助和奖励。
有45万,初期创业基本不成问题,他们缺的是资源和投资。
所谓资源,主要是推广和技术层面的,投资就更不用提了。
而江燕公司满足所有条件,只要入驻园区得到认同,就能得到微博的优先推广,这对他们来说诱惑力太大了。而且江燕公司还会投资,还有很多老板经常到软件园区投资,无疑省了很多事。
经过一番思考后,张旭豪留下几个伙伴在sh继续经营已有的产业,主力部队则转移到软件园区,两头一起发展,争取获得更多机会。
“我们现在一个月交易额已经突破一百万,而且建立了行业标准。我们这套模式完全经受了市场考验,只要有足够的投资,我们可以立即扩大规模。”张旭豪说道。
看到杭雨本人,他颇为激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我们做的比较晚一点,不过交易额也有一百万了。”王兴说道。
王兴就是美团的创立者,他似乎不太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