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辛言长舒了一口气。自从那日在五行山醒来,他仿佛新生在一个陌生的世界。没有过往的记忆,对所见所闻既熟悉又陌生,没有亲人朋友,没有yù_wàng追求,对环境有着难以言明的疏离感。
每每被误认是刘辩,他总是不断地解释,想将自己与这名字剥离。可是听了贾诩这番鼓动,刘辛言猛然想到,自己是身份其实对他人反而更重要。但如果能顺势雄起,被误解又有何妨呢?
念及此处,刘辛言肃然行礼道:“贾公教我!”
贾诩笑道:“殿下可先见段宁辑。”
贾诩话虽这么说,却没有立刻领刘辛言去见,而是招待两人坐下,煮茶同饮,还与杨修聊了些诗文赋颂。
杨修的才学在后世闻名,现在年纪虽轻,见识修养已很可观。贾诩以智谋闻名,才学也不差。两人虽是初次见面,彼此交谈十分愉快。
段煨现在并不在营中。很不凑巧,段将军这个清早忽收到军情告急,带一哨骑兵去潼关之北的河口了。他直到酉时才返回军营,随员并无折损,不像是经历作战;但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萎靡,像是经历了长途跋涉。
贾诩将两人介绍给段煨,段煨对杨修不以为意,而对刘辛言的“身份”显然十分吃惊,他迟疑了一下,才行礼问好。
刘辛言这次没有再解释,只回礼道:“见过段将军!”
段煨道:“不知殿下有何见教?”
“想请段将军至霸陵,迎皇帝幸华阴。”
段煨更加惊疑,不知如何应对,急忙以求助的眼色看向贾诩。
贾诩道:“段将军素有此意,日前已派遣使者觐见陛下。只是将军有守土之责,不便亲往。”
此时,段煨接口道:“正是如此。殿下有所不知,境北发现匈奴行踪,臣担忧贼军袭扰华阴。”
刘辛言玩游戏时也曾多次剿匪,对这些异族将领的名字还算熟悉。他问道:“匈奴人,是於夫罗?”
段煨道:“未曾与其遭遇,但见有过路痕迹,我等越境十数里,见有匈奴人曾驻扎迹象,判其可能西行。臣猜测当是河东匈奴。”
贾诩道:“以老身浅见,应当是於夫罗。”
刘辛言忽然想到一个疑问,道:“这於夫罗究竟是单于,还是左贤王?”
贾诩笑道:“他既可是左贤王,又可称单于。”
“这也能兼职?”刘辛言说笑了一句,却突然想到如果“刘辩”尚在,可不就是卸任皇帝兼弘农王。现在诸人误会他是刘辩,这句话他说来还真不合适。
贾诩道:“这其间有段故事,当时殿下还未临政。中平四年八月,辽东张纯反叛。先帝诏南匈奴发兵,随幽州牧伯安公讨伐。单于羌渠遣其子左贤王於夫罗率骑兵诣幽州,谁料南匈奴内讧,国人竟杀死了羌渠。於夫罗因而即位单于,可谋逆者恐遭报复,另立单于。於夫罗无心征战,欲南往雒阳求申述。当时国内黄巾未定,贼患四起,无心管匈奴事。於夫罗便留在河东,至今未去。”
刘辛言道:“於夫罗此来,应当是来帮助皇帝抗击李傕郭汜吧。”
段煨道:“於夫罗虽忠于汉国,但其部属不知礼仪,过境之处惯于劫掠。臣近日当陈兵于要道,监管其行,以防这匈奴军乱我华阴。”
刘辛言道:“久闻段将军治县,平灭贼乱,鼓励农修。将军既是良将,亦有治才,他日成就恐不让令兄。”
段煨谦虚了几句,可脸色明显大好,很是喜悦。
贾诩笑道:“哪个将军不想封侯?殿下有靖平之志,段将军当会助力!”
段煨笑了笑,却没有说话。他那两道浓眉略微抖动几下,似乎喜色中增添了烦恼。
贾诩又道:“老身也以为匈奴军过境,应当是助陛下东迁的。安集将军董承与老身都曾属牛中郎部,当年在河东征讨白波军,都曾与於夫罗相识。董将军要对付郭汜,想必既请了於夫罗,也请了相熟的白波军将。”
众人都沉默无语。白波军是曾经的黄巾余部,在西河白波谷重新起义时,启用的名号。说白了,他们就是贼军。
孙子云:“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除了国库富足时,国家军队还算值得信任;其他任何军队,行军过境时,都是沿途百姓的苦难。白波军等无税赋军资,以劫掠为生的“贼军”,更是伤害巨大。
董承等人为了帮助皇帝摆脱李傕郭汜的困阻,请白波军和异族军来助战,虽然是忠心所为,可是完全罔顾这些贼军途径的无辜百姓。他们这种策略,确实让有良知的人难以置评。
刘辛言此时,已经将心中的疑惑想清楚了。于是问道:“段将军能否判断,匈奴军是如何来此?可是从关东来?”
段煨愣了下,似乎没想到会问这个,他解释道:“应是从关东来。”
“他们既有驻扎痕迹,可知有多大规模,是否裹挟百姓?”
段煨迟疑地解释道:“似乎有裹挟百姓。他们军势甚大,我当时只有百余骑兵,不敢继续侦查。”
贾诩道:“殿下之意,是指匈奴军可能劫掠关东士族?”
见刘辛言点头,此前一直倾听的杨修却道:“匈奴军从河东南下再西行,路途应是东都畿辅故地。东都士族早已外迁,恐怕所挟只是普通百姓。”
刘辛言不爱听这话,普通百姓就比士族命贱?被挟持到边塞,给外族做奴隶就无妨?可他也无意争执,只是提示道:“我知道,当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