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人对这些星座同样进行了长期观测,通过日积月累的观测,古巴比伦人确定出了黄道,又把黄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称为1段。地球在12个月内绕黄道运行1周,因此它在黄道上每月运行1段。在古人看来,太阳是阿波罗神,它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因此,他们就把黄道上的1段叫做1宫。这样,黄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黄道十二宫“。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巴比伦都将黄道周围星座分成了十二等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同样也将黄道的区域均匀的分成了十二段,称为十二次或十二星次,也有人称作十二分星。其名称依次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与古希腊不同,中国的周天十二星次,是先民观测岁星运动而确定的。岁星即木星,古人很早就发现,木星大约十二年绕天空一周,便据此而创立了十二星次,以木星所在次来纪年。先秦典籍中记载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可见至少在商代末期,岁星纪年法已经广泛使用。
古代先民普遍认为,天上的形象可以象征人间的祸福,因此根据这十二星次,将地上的州国相对应,同样划分了十二个区域,使天地相对应,并据此来预测相应地域的吉凶灾祥,这一划分,称为十二分野。其对应情况为:星纪(扬州,吴越)、玄枵(青州,齐)、娵訾(并州,卫)、降娄(徐州,鲁)、大梁(冀州,赵)、实沈(益州,晋)、鹑首(雍州,秦)、鹑火(三河,周)、鹑尾(荆州,楚)、寿星(兖州,郑)、大火(豫州,宋)、析木(幽州,燕)。
《周易·系辞》中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大概便是如此了。古书之中,记载了许多占星者观测天象而体察地上区域变动的事例,此皆前圣人洞吉凶兴亡之道,玄之又玄,幽深莫测。
秦皇嬴政不是天机士,对于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他不敢妄加评测,在今天之前经过科学价值观洗礼的秦皇嬴政在心里是有些看不上天机士的,觉得他们都是一群故弄玄虚的神棍,但经过量星定位之后,秦皇嬴政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抛开天机士能不能从天象,星象中看出吉凶不谈,单凭他们能在古代推算出准确星辰位置这一点,都不容人小觑。
言归正传。
相对于十二星次来说,二十八宿是大家更加熟悉的。十二星次是古人观测岁星的产物,而二十八宿,则是古人观测月亮的产物,古人发现,月亮在天空的中走一圈要用二十七天多一些的时间,便取一整数为二十八,将天空分为了二十八和区域,让月亮休息,是为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宿”、“舍”二字,均含有停留休息、住所之意。并标以四方方向,分为东、北、西、南四组。东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秦汉之时,人们将二十八宿与十二星次的位置一一对应起来,《汉书·律历志》里便记载了具体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如下:
星纪:斗、牛
玄枵:女、虚、危。
娵訾:室、璧。
降娄:奎、娄、
大梁:胃、昴、毕。
实沈:觜、参。
鹑首:井、鬼、
鹑火:柳、星、张。
鹑尾:翼、轸。
寿星:亢、角、
大火:氐、房、心。
析木:尾、箕
生在秦朝时代,秦皇嬴政或许不了解星象,可他追求过长生,接触过不少的方士,那时候的方士多少都会些天文星象,动不动就拽上几句拗口的夜观星象如何……故弄玄虚以此彰显自己道法高深,秦皇嬴政那时候没少听那些方士吹嘘这些,对于太阴定位二十八星宿一事早就略有耳闻,只是一时半会儿他有点想不起来当初那些天机士具体如何划分的。
好在秦皇嬴政现在变成了鬼,若换成是人两三年前发生的事情,说过话的都不一定能记得,更何况是二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身为鬼魂的好处就是记忆不再纯在于大脑里面而是融入自身灵魂,哪怕在在久远的事情你都会记得,因为从灵魂诞生那一刻起,你的灵魂就在记录周围所有的信息,即便在母胎里面,灵魂依旧会记下你对这个世界最懵懂的认识,记忆是不可靠的,它会忘,也会变。
唯有灵魂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牢靠的信息储存载体,从你还未出生刚刚诞生意识那一刻起,它便存在,开始记录你一生的所见所闻,直到你死后变成灵魂,过往的记忆会在瞬间一起涌入你的心田,这就是为何很多人在临死前会走马观花的看完自己一生的经历。
再死后灵魂与天地交融,储存记忆的本能会随之升华,由于灵魂融于天地,故而这时候的灵魂可以掌握许多的天地之间的信息。这就是普通灵魂通晓万物的原因,至于那些修炼高深的鬼魂可以利用这项能力主动追索天地间的信息,也就说刚才彼岸花用过的追溯!
可当秦皇嬴政去搜索自己记忆之时,才猛然发现一个无法接受的现实,没有什么能抵挡岁月的侵蚀,岩石会在岁月里风化,金属会在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