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当今失意了,原因吗?不想多说,大家也知道!
文学的兴衰其实多少跟时代的变迁有莫大关系,远古社会,温饱尚不能满足,谈什么都是多余,吃是第一要素,至于文学,八字还没有一撇,文字都没有,如何能记录事和物。
要说文学的兴盛,主要集中在开明盛世,比如盛唐软宋,当时涌现了多少诗人、词人,就连打仗的将军亦能文善武。边塞诗人,在守边打仗空余,竟也能铿锵激昂,写的一手豪放词,让人热血沸腾,几欲军旅。
前朝姑且不谈,近代的将军元帅们,也算是极具文学素养。毛主席显然第一应该是诗人,尔后才是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陈毅元帅也写的好诗,堪称军旅文学家。除他们之外,还有更多的将军,不止会打仗,文学根底相当深厚。
到了如今,科技水平发达,日新月异,纸质类的书籍,已经少有人看了。在书店书城里,学生是主力军。
难道人们不喜欢文学了?还是创作跟不上时代?恐怕并非如此。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看书也转移到手机上。由此,纸质类的书籍阅读每况愈下,阅读习惯也转变了。网络阅读上场了,掀起了阅读革命。不是人们不看书,而是转看电子书了。
你会说,这跟文学失意有关吗?
我肯定的说:“绝对有关。”经过我对各书城的调研,似乎也只有磨铁中文网有专门的文学频道。而像黑岩、3g书城则只有现言、古言、社会分类。文学这是怎么了,我当然说的是纯文学。
各网站,首推以看小说为主,通常知名小说点击率能上十万或以上,而纯文学则冷清无比。作者埋头辛苦创作,每一章无不是心血之作,可点击几乎为零,这差距似乎太大了!
文学真的失意了吗?可我认为并非如此,我们每天都在交流,跟各种人打交道、谈判、辨论,无不使用语言,正所谓一言便知其人谈吐如何。其中引经据典,成语、歇后语、农谚等,都在广泛使用中。文学是浓缩的精华,言简意赅,表达有深意,绝不拖泥带水,让人能过目不忘,过耳牢记。
有这么多的优势,按理说这样的文学作品应该能打动人、感染人,可实际却是,作品无人问津!真的是我们的作者名气不大,写作的笔触不能反应真正的内涵,还是没有写作技巧!
作品有美文,写的词藻华丽,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是一类,相信大家都是喜欢的;第二类,文笔平淡,没有写作技巧,但有感人的故事,能让人有心的共鸣,这一类靠的是内容感染了读者;剩下的是第三类,这是大手笔,有很深的内涵,一般人是不太容易写出的,因为值得推敲,经得住时代考验,后人还在不断挖掘深意。而这样的作品基本就是所谓的四大名著了,它们已经成为经典,很难有人超越。
显然,我们现在的作者也只能是前两类型,因为有东西制约了我们的创作。我们是现代人,作品不古,影响自然不会深远,因为我们写不出战争巨史、文学巨献。
但我们的作者们也并非不能写出传奇名著,只是有好多东西力有不逮。
在全民皆商的今天,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人们舍弃了纯正的文学,喜欢上快餐小说,这也反映文学所拥有的深意是不招人喜欢的,至少让人没有像读小说那般有趣,引人入胜。
文学是深沉的,让人凭心聆听的,用心灵去感悟的。因而曲高和寡,不对大众的胃口。
虽然看的人少,但我以为,即便只有少数人看,他也会从中感受到作者那一份对文学执著的守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