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宁卫民如此期待,确定了他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并不嫌弃自己讲的这些枯燥乏味。
“张大勺”的情绪显然又高了一些。
略一整理语言,便越发通畅地讲述了下去。
“咱们再来说说宫廷风味的烹饪特色。京城唯一能谈得上地方风味的就是‘口子厨’,这你应该也知道。不够这种跑大棚的厨艺难谈精致。尤其在京城成为国都之前,菜色既少,烹饪手段也粗糙。就如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一样,实在难以登堂入室。”
“所以明成祖的宫廷厨师大部分都选用了山东人,山东烹调因此遍及宫廷和民间。到了清朝,也仍旧原封不动的承袭了明朝宫廷的饮食习制。那么毫无疑问,宫廷风味里排第一位的就是鲁菜风味。
“而第二就是说满族原有的烹调了。满族起源于久远的游牧生活,牛、羊、鸡等qín_shòu肉是其日常饮食的原料,烹调方法多以烧烤和炖煮为主。”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对饮食还不大讲究。但乾隆朝时开始重视起来。由宫廷厨师对满族饮食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一种独特的风味美食并保留到现在。也就是现今京城著名的羊肉菜。”
不为别的,这举动太近乎点儿了。
宁卫民是怕院儿里的熟人看见了,回头说不清。
万一被米师傅和米婶儿看见,那更得要了亲命了。
不过话虽如此,可一听了米晓冉说的话,连宁卫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米晓冉此举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他的新业务惹出了麻烦,还真的不好让别人知道。
就刚才,居然有个男拿着一份儿《现代青年》的杂志,按着上面广告登的地址找到扇儿胡同2号院来了。
还好见院里人来人往,还贴着喜字儿,这位没敢冒失进院。
只待在院儿外头,跟往来的人打听,院里是不是住着个叫宁卫民的。
更巧的是,米晓冉刚才去上厕所了。
回来的时候,她正碰上这位跟3号院的人提宁卫民的名字,也就把事儿给揽过来了。
这位还真实在,米晓冉一问,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来意说了。
声称他养了五年神仙鱼了,就没听说过有人能人工孵化神仙鱼的。
看了广告虽然很动心,可不知真假,很想和宁卫民当面交流一下。
如果技术属实,他才愿意付钱……
嘿,瞧这事儿闹得,居然来了一位实地考察的,有多悬还用说吗?
也就是米晓冉碰上了,真要是换个人接待的,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就凭今儿这特殊情况,2号院儿里这么多人,一旦宣扬出去。
宁卫民用养鱼技术在杂志上卖钱的事儿,恐怕不到下午就能传遍整个扇儿胡同了。
不用说,宁卫民如今还能坐得住吗?
他完全按捺不住地带着惶恐站了起来。
连“谢谢”都顾不上说了,就急切地问米晓冉人在哪儿呢。
可米晓冉一个字也没说,只是自顾自走到门口,然后冲宁卫民招了招手,让他跟上来。
好嘛,那张俏脸上带着几分得意又有点狡黠的神情。
一瞬间,竟让宁卫民想起了京剧《西厢记》里冲张生招手的小红娘。
甚至就戏里那段西皮流水,也作为bgm同时浮现于他的脑海。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跟随我小红娘你就能见到她。”
“可算得是一段fēng_liú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只是很可惜,实事求是的说,他宁卫民比起张生来,差得可不是一丢丢。
因为等着他的,可不是崔莺莺,而是个老爷们的琐碎盘问。
应付不好就得砸锅。
应付好了,也就能落下五块钱。
而这事儿也让他断然下了一个决定,地址必须换,越快越好。
…………
上菜越是接近尾声,2号院里酒席上的吃喝之风越显热烈。
只是这个时候,女人和孩子的战斗力几乎都要被淘汰掉了。
男人才是最后压阵的绝对主力。
这不光是因为男人的肚量大,也因为老少爷们都开始喝酒了。
甚至由于菜好,宴席上能喝酒的人基本都是痛饮啊。
不少人会划拳,席间便处处开始了“哥儿俩好啊”、“四喜财呀”的吆喝。
反过来越是如此,女人和孩子越在席面上坐不住。
因为不光是她们不耐烦吵闹,也别忘了,喝可是和抽不分家的。
屋里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女人孩子又挨呛又挨熏,那谁愿意待着啊?
像罗大婶儿和自己的大儿媳妇苗玉娟,就一起跟边大妈请辞。
说要回家去照顾自家的第三代,好把罗广盛再换过来喝酒。
婆媳俩这一出门,俩人边走,嘴里还各自念叨呢。
苗玉娟心里惦记的是丈夫和儿子。
一会儿说院儿里这么闹,孩子睡觉不知道吵着没有。
一会儿又说丈夫今儿实在是亏了,没吃几口菜,就回家替她看孩子去了。
看今儿吃相都不善,等再回来未必能吃饱了。
罗大婶儿则宽慰儿媳妇。
说闹都是里头闹,这么小的孩子睡觉也沉,没事儿。
罗广盛也好办,一会儿让他去女桌儿上吃去,那桌上还有点菜。
再怎么样,喜字儿馒头至少管够,肯定饿不着他,正好也能少喝点酒。
跟着罗大婶儿又说,她今儿一直看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