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飞不在羊城三七互娱大厦,他带着防疫物资飞去蓉城。
很多年前,他在蓉城川大毕业,这里是他的故乡。那时候华西还是华西,和川大是两所大学。
但现在已经变成了校友。
机缘巧合,李逸飞在疫情爆发前买了20万枚n95口罩,这让三七互娱的口罩储备爆棚。
无论是员工还是员工家属都有足够的防疫物资,不会为几枚口罩每天做算术题。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外科口罩,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n95,戴出去相当拉风。
但20万这个数量太大,李逸飞很早就决定要把口罩捐给前线,支援逆行的医护人员。
他已经习惯了做慈善,无论是哪次天灾,总会在捐赠名单里看见三七互娱、看见李逸飞的名字。
但这一次的捐赠很不顺利。
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七八。
最早,他通过熟人联系了几家天河市的医院。但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把口罩直接运到天河市。
他怕口罩落不到真正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手里。
随着时间推移,校友群中有消息,华西医院将要再次派遣医护人员驰援天河市。
回母校,把物资交给华西的医生护士,让他们带去天河市!
李逸飞看到校友群里的消息后,就拿定了这个主意。
虽然事情变得复杂了许多,但为了确保口罩用在第一线医护人员身上,缓解前线压力,再折腾也是应该的。
疫情期间全国按下暂停键,手游业务量暴涨,业务繁茂,但李逸飞还是把口罩以及陆续购买的防疫物资送给华西为重。
捐赠仪式很简单,说是仪式,其实只留了两张照片以为留念。
李逸飞不缺钱,也不缺名,这些对他来讲都没有意义。
他想看到天河市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捐赠完物资,负责联系的华西师弟一再保证肯定会一枚口罩都不落的跟随最近一批支援天河市的医护人员赶赴前线。
四川省第五批、华西医院第三批支援天河市的131名医护人员已经集结完毕,准备赶赴天河市,参加总决战。
有前期支援的医护人员反馈意见,最近一批医护队伍里,有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急诊科、心脏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代谢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的人员。
其中医生30人,护士100,工程师1人。
一名工程师混在医护人员的队伍里,显得格格不入。
但他很重要。
与之前派出的两批次医疗队不同的是,在第三批医疗队中配备了专业的后勤工程师负责氧气的供应工作。
连医院的医生、护士都不认为氧气有多“重要”。
不是说氧气真的不重要,而是医院的墙壁管道里随时随地有无穷无尽的氧气。哪怕是不方便的地方,也会有氧气筒的存在。
但是在天河市,面对崭新的形势、困境,氧气被提到一个极高的高度。
随行带着一名工程师,只要有需要,氧气就能跟的上,这是华西医院前两批次支援人员提出来的意见与建议。
一切都在摸索中渐渐转入正轨。
前期骤然被打懵,医疗挤兑、物资匮乏、人员紧张,一切混乱不堪。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混乱的状况已经理顺过来。
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个速度太慢,可对于前线浴血奋战的医护人员来讲,已经全力以赴。
李逸飞捐赠了物资后并没有离开,而是看着最近一批华西医护人员奔赴前线的告别仪式。
红色条幅上写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赴鄂青年突击队的字样。
条幅左手是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右手边是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131名医护人员以及工程师身穿统一制式的红色外衣,戴着口罩,留下这一批次人员的“全家福”。
在此之前,华西医院已经有162名医护人员奋战在天河抗疫第一线。
一批又一批的人奔赴火线,天河市的情况却没有好转,包括李逸飞在内的所有人都有些心焦。
从抗洪救灾到汶川地震,再到玉树地震,每一次天灾面前解放军和医护人员赶赴前线,总是在1周左右就能听到好消息。
但这一次不一样。
李逸飞的心头没有因为公司的年报靓丽的数字而喜悦,更多的则是阴霾笼罩。
又一批人驰援天河,要是还不行怎么办?
大年夜,华西就派了第一批支援天河市的医疗队,随后一批一批人赶赴天河,连个好消息都没有……
他默默的看着华西第三批医生护士上了大巴车,赶赴机场。
一辆辆大巴车上满是红色身影,下面送别的家人们依依不舍。
希望一切能早点过去。
希望心头的阴霾能尽早散去。
希望今年疫情过后,自己可以在蓉城跑一次全马。
李逸飞默默的注视着华西医院第三批医疗队上车,大巴车缓缓驶离,消失在视野之中。
冬季的校园安详宁静。
校园里那只慵懒的肥猫在墙角背风的地儿晒着太阳,李逸飞蹲下,看了这只猫很久。
应该不是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从川大来华西校园看见的那只猫,但李逸飞宁愿相信它是。
肥猫懒洋洋的看了李逸飞一眼,闭上眼睛继续晒太阳。
疫情对它没有任何影响,一切都像是从前,在晚冬的中午,暖阳高照。只是校园里空空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