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手加额,惊道:“此为天下之计,若非文若孤就误了大事了”
一道圣旨,差点决定天下的最终走势,曹操暗自盘算其中地得失后,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连声称赞荀彧,并当场颁下赏赐
赏赐倒是小事问题是荀彧愈发巩固了其首席谋士的地位,见荀彧又大出风头,压倒诸人,众人的心里既是羡慕,又是嫉妒董昭道:“何以荀大人认定黄巾会取得此次大战最终的胜利?若无圣旨安其心,晋王不敢抽调兵马北上,兵败冀州怎么办?冀州宁可落入黄巾手里,也总好过被袁绍占据?”
满宠亦道:“魏郡豪族,尽向袁阀,晋王虽占其地难收其心后方不稳,实难与袁绍抗衡”
荀彧不动声色道:“难道诸位还忘了一人吗?”
董昭、满宠齐声道:“谁?”
“张燕”这次回答他们的不是荀彧,而是戏志才,戏志才军政大略上不如荀彧,但战场指挥、排兵布阵却是他的强项,这是因为荀彧一直负责后方,掌控全局,而他一直跟随曹操沙场征战的缘故,实战经验比荀彧丰富多了
“征战冀州地是晋王,看顾后院的是余毒,那张燕呢?张燕有二十多万大军,冀州方向打地热闹,难道张燕就呆在并州袖手旁观不成?”戏志才侃侃而谈道,“如不出意外,晋王在冀州南线出击之时,张燕必翻越太行,从北面夹击袁绍如今的张燕今非昔比,有诺大的并州提供军械钱粮,安置老弱,整训军队,再非官兵一击既溃的山贼流寇,这二十多万大军倘若突破太行防线,进入冀州,袁绍腹背受敌,胜负之势殊难预料啊”
董昭、满宠等人倒不怀疑戏志才对战局的推断,只是非常怀疑张燕黑山军的战斗力,能不能达成这样的战术要求否则二十多万大军又如何,打仗又不是靠人多,有时候人越多反而越坏事,因为把物资都消耗光了
曹操地神色也严峻起来,道:“文若,志才,你们是认为黄巾必将取得此次冀州大战的胜利?”
古时取字一般都很慎重,都是到了加冠之年,或请长辈,或请师长,反正是德高望众之辈来给自己取一个合适的字,这就是说不是每一个人除了名之外都有字,至少也是能读书识字有点交际的人,不说穷苦百姓,就是很多有点地位的武将都没有字,或是干脆自己取字,比如高顺就无字,他周围认识的也都是武将,没人帮他取字戏志才的情况不同,志才二字就是字,而名反而无人知晓,至于戏志才为什么不肯说,各人有各人的**,其中原因连曹操都没有多问,大概也与戏志才地贫寒出身一生波折有关
戏志才道:“不敢说必胜,但董大人说袁绍有七成胜算,我却不敢苟同,反过来说还差不多原因正如主公所言,晋王实在是本人生平仅见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两下相持固然袁本初可以仗着本钱雄厚以强胜弱,怕只怕晋王不会给袁本初相持的机会,晋王用兵,神鬼莫测,袁本初远不是对手啊,邺城之战就是前车之鉴”
对于张燕、余毒等人,曹操手下一般内部都直呼名字,或干脆称贼,以示蔑视,但李晓一来是曹操的女婿,二来又文武双全,战功学术那是摆在那的,虽是敌人,却也令人不得不佩服,所以众人就称晋王而不名
一个头号政务大臣,一个头号军务大臣,手下最重要的两个人居然都认为黄巾军将取得胜利,虽然没有十分肯定,但这就够了,战争没有百分之百一定会赢地事曹操动容了,河北的胜负关系到天下的走势,曹操连徐州的战事都放在一边,先讨论冀州,足见重视程度
袁绍胜,还是黄巾军胜,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若袁绍胜,曹操就没有任何选择,只有出兵北上,攻击袁绍,正式开战,唇亡齿寒的道理是明摆着的,让袁绍统一了河北,兖州政权立刻就是覆亡在即,实力相差的太悬殊了若是黄巾军胜,那曹操就不用慌了,因为李晓实施的执政之策注定无法在短时间内安定豪族林立的冀州,曹操大可以浑水摸鱼,拉拢一大批人过来,顺便给冀州制造点混乱
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袁绍,曹操倒是宁可黄巾军夺了冀州,为了给黄巾军多增加点对抗地实力,曹操甚至还可以暗地里给予帮助,但是如果说黄巾军一定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那曹操地反应就不一样了曹操最希望看到的是冀州打个不停,双方谁也吃不下谁,这样地局面若能一直持续到中原统一那是最好,而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出现“一定”的字眼,如果说谁一定会胜,那曹操就一定要给那个“一定”制造点麻烦,不余余力的抽他的后腿
原先曹操一直认为黄巾军一定会败,所以想方设法帮助黄巾军,现在经两个重臣一分析,风向突然就变了,胜负之势逆转,曹操帮助的人自然也要跟着变这里不存在着什么翁婿情份,为了江山社稷,连父子兄弟都可以翻脸不认人,别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了
曹操道:“命于禁增兵濮阳如何?”
荀彧沉思片刻,道:“不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