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的浏览下去,这些动向,其实用不着看简报也能猜出大概,好消息比较多,坏消息比较少,的预判已经让方然心中有数,不过,今天的简报里出现了医学领域之成就,人类对抗坎瑟的武器又有了一定的进步,这让方然心下稍安。
四十一岁,不知不觉到了这样的年纪,外表,也许依然年轻,细胞分裂、化学刺激所积累的dna损伤却逃不过。
坎瑟,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种类的发病率都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现在的方然格外关注医学领域的新进展,拨付的研究经费和实验“材料”也毫不吝啬,这当然是一种自保的明智选择。
除此之外,定居点民众分层计划,则是前些时间的一个脑洞之延拓,暂时不理也罢。
至于武装机器人的规模,12,500,000的数目,应该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安全感,是这样吗。
其实也不尽然,一边切割盘子里的牛排,货真价实、而非“食材机器”用有机材料制造出的肉饼,一边估计麾下军事力量的实力,方然不由得这样想。
关键还是那一点,毗邻大区的军事实力怎样,单凭边境线上的接触,根本无法断定。
憧憬着无限长的生命,现在,一切安全都只能寄托在机器大军身上,之所以还有心情坐在餐桌旁大快朵颐,方然的推理,无非建立在“红桃皇后”般的处境之上:
倘若所有管理员都竭尽全力发展军力,各方的实力对比,便不应有任何的改变。
所以只要竭尽全力,将每一个焦耳都投入到军事、或相关领域,就用不着担心哪一天被打上门来的敌军消灭;
要是事情如此简单,那倒好了。
战争,从人类主宰的时代,演变为机器主宰的时代,规则也随之而变,摆在方然与麾下ai眼前的一个问题,则是“前线”与“后方”的配属比例。
早在若干年前,人类还是战场厮杀主力的时代,这一问题并不存在。
旧时代的暴力机器,不论主子是谁,由于主要和关键的组成者都是人类,一言蔽之,必须经过必要的教育、训练及动员,才能具备起码的战斗力,常备军就是暴力机器的必然存在形式,其他诸如民兵、预备役等编制只是补充。
不论怎样庞大的补充兵源,要具备战斗力,必须有一段时间的整训,在战争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暴力机器的作战能力,因此而越来越接近于常备军的实力。
除非爆发盖亚大战,旷日持久,否则后备力量一般都没有露脸的机会。
在机器取代了人之后,盖亚表面的战争,节奏更一下子加快了好几倍,武装机器人不忌惮黑夜,不需要休息,随时可以充当炮灰、诱饵等牺牲品,前线与后方的分划愈加模糊,战争强度与烈度都空前提升。
以ai的预计,一场大区间的战争,甚至会在几天时间内分出胜负。
这里的所谓“胜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降”,而是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歼灭,管理员被消灭,因此而失去翻盘的可能性。
因应新时期的战争形势,管理员的策略,基本类似,一方面在前线维持庞大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也着力建设规模更庞大的后备军,采取“热备份”、“冷备份”等不同等级的待命方式,能够在战争爆发时迅速驰援。
这种战争准备方式,在旧时代,显然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不切实际。
人,不论枕戈待旦、还是解甲归田,只要活着就要吃饭,此外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需求,旧时代的国家,要想维持庞大的后备力量,就要将其中的大量人员供养起来,至少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源,才能在一旦需要时有兵可用。
相比之下,新时代的机器大军,充当后备力量的代价则小得多。
从武装机器人,到履带式炮车,再到制导弹药与无人战斗机,所有这些装备,在封存待机时都无需花费多大的资源,一旦战况紧急,需要出动这些后备力量,从软件更新到电池更换的流程,也并不占用多少时间。
最至关重要的,是这样一支分明刚刚投入战场、毫无实战经验的军队,其战斗力却借助资料、算法与学习库的共享,而具备身经百战之同类单位的实力。
机器人主宰战场的时代,后备力量消耗更少、战斗力同样有保障,自然多多益善。
但,前线毕竟也不能无一兵一卒,边境线的对峙,压力沉重,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到一线力量与后备力量的平衡,就是非常复杂的决策难题。
在这方面,算力强大的ai作用也有限,一般还是需要管理员定下基调。
方然的选择,并无新意,相对来说还有一些保守,他更倾向于在前线屯驻重兵,至少维持与边境线外的武装力量实力相若。
与一旦开战、如何取胜相比,很显然,他更想办到的还是“如何不战而胜”。
只有在前线维持足够庞大的武装力量,非但如此,还要让对面看得一清二楚、又无法集火消灭,才能让对手有所忌惮。
进而,眼前的表面和平态势,才能维持下去。
前线与后方的比例,这一问题,一开始让方然很有些头痛,但很快他就发现,这问题完全可以“推”给其他大区的管理员,不论对方在边境线另一侧部署多少兵力,自己只需有样学样、也部署那么多,就可以了。
按这种无脑策略,近几年来,nep大区的武装力量部署,一直做